科普信息網

古生物學家首次揭開真獸類麥氏軟骨和內耳形態神秘面紗

發布時間:2022-05-05 11:46:3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我國古生物學家通過研究1.2億年前的傳夔獸化石,首次揭開了早期真獸類麥氏軟骨和內耳形態的神秘面紗,為哺乳動物聽覺器官的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證據。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上。

“我們發現,傳夔獸中保存的骨化麥氏軟骨纖細、短小,很可能與中耳聽小骨失去實質性的連接。這是首次在真獸類中發現并確認了骨化麥氏軟骨的存在,填補了骨化麥氏軟骨在早期獸類演化中的空白。”5月3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海冰強調。

麥氏軟骨在哺乳動物演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中耳聽小骨與下頜骨分離演化過程中,能夠支撐和穩定聽小骨,直至中耳完全脫離下頜、穩定在頭骨基部。

目前,古生物學家已在部分熱河生物中發現骨化麥氏軟骨,其與中耳聽小骨緊密連接,說明部分熱河生物的中耳處于過渡型中耳的演化階段。

然而,“作為哺乳動物聽覺器官早期演化中最為重要的結構之一,我們對麥氏軟骨的演化過程了解仍然有限。比如,麥氏軟骨骨化現象是否在更多哺乳動物類群中出現。”王海冰表示。

新的化石標本發現于距今約1.2億年的遼寧凌源四合當下白堊統九佛堂組。經過長時間室內精心修理、高精度CT掃描及對比研究,研究人員認為該化石代表了早期真獸類新物種,將其命名為九佛堂傳夔獸。

“種名指示其發現于九佛堂組,屬名則獻給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傳夔教授,以紀念他對早期哺乳動物演化研究的貢獻。”王海冰解釋說。

通過對化石的高精度CT掃描,研究人員首次重建了早白堊世真獸類的內耳形態。研究發現,傳夔獸的內耳保存相對完整,其形態同時具有原始和進步的特征,其中傳夔獸的蝸管卷曲程度接近360°,超過同時代其他類群的哺乳動物,而與大部分晚白堊世真獸類接近。

與此同時,傳夔獸中保存的骨化麥氏軟骨的形態與大致同時代的真三尖齒獸類、對齒獸類差別明顯。真三尖齒獸類及對齒獸類中發現的骨化麥氏軟骨,其形態整體纖長,前端變細逐漸嵌入麥氏軟骨溝,后端粗壯并與中耳聽小骨及外鼓骨連接緊密,代表哺乳動物中耳演化的過渡階段。

對此,王海冰表示,新的化石證據是中生代哺乳動物中已知最為退化的骨化麥氏軟骨,表明傳夔獸的中耳很可能完全脫離下頜,代表哺乳動物中耳脫離下頜的關鍵節點,反映出哺乳動物的骨化麥氏軟骨經歷了逐漸退化的過程;傳夔獸中保存的骨化麥氏軟骨與下頜、中耳骨骼的接觸關系對完善哺乳動物中耳各個演化階段的定義提供了更為精確的參考標準。(科技日報記者 陸成寬)

標簽: 傳夔獸化石 古生物學家 骨化麥氏軟骨 麥氏軟骨

上一篇:馬王堆漢墓清庫發現新刺繡紋樣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