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熱文:該來的終究會來——關注AI寫作(上)

發布時間:2022-06-17 05:50:16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編著按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寫作逐漸進入人們視野。有人對這一新生事物充滿期待,也有人對此表示擔憂。那么,當前機器寫作已經進展到什么階段?能否瞞天過海代替人類寫作?相較于人類寫作有何優劣?未來會往什么方向發展?本報將刊發專家文章對當下機器寫作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高考語文考試剛結束,百度公司的數字人“度曉曉”就拿出了自己的答卷,名叫《苦練本手,方能妙手隨成》。一時間眾人稱奇,有的評分老師還給出48分。

其實,“度曉曉”是一款互動軟件,寫文章并非主業。百度為它花費的主要精力是制作外形,設計互動手段。即使如此,作為一個附帶功能,“度曉曉”仍然能迅速生成一篇讀得通的文章。


【資料圖】

那么,AI真的已經發展到代替人類寫作嗎?是的,完全如此!

了解AI的朋友都知道“圖靈測驗”:讓測試者在分隔的情況下向被測試者提問,根據對方的回答判斷是人還是機器。一旦測試者混淆不清,就意味著機器行為已經能與人類行為混同。按照這個標準,專門用于寫文章的程序早在十幾年前就暗地里通過了圖靈測試。

想當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專業三位研究生編出一個“論文自動生成軟件”,代號SCIgen。他們給它賦予學術論文規范,讓它從詞庫里隨機抽取專業術語,自動生成論文,里面還有圖表和引文,很是像模像樣。

他們用SCIgen生成很多“論文”,到處釣魚。終于在2005年,第九屆系統論、控制論與信息論多學科國際會議收錄了其中一篇。這3個人并非騙子,而是想以此證明很多學術論文都是形式主義的產品,毫無創見也可以錄用。所以文章被收錄后,他們立刻公布了真相。

圖靈當年提出“圖靈測試”的想法,還附帶一個比率為標準。如果測試者對30%的結果判斷失誤,才可以認為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據統計,SCIgen生成的論文中,在全球各學術期刊上發表了十幾篇。但由于不知道始作俑者究竟生成并投送了多少篇,沒法統計成功比例。

不管怎么樣,這已經算是近似地通過了圖靈測驗。SCIgen雖然是個鬧劇,但它說明,在某些有嚴格規范的文體中,計算機程序已經可以代替人工來創作。“度曉曉”所模仿的高考作文,恰恰屬于規范嚴格的文體,程序能夠生成已經不算意外。

和論文相似,新聞報道也有公式可循,特別是體育賽果,或者股票分析,基本都是套話,只需要把具體結果填進去。最近幾年,有些媒體開始用程序創作這些不需要文采,但極需要時效性的新聞。

問題來了,文學被認為是規范最少的文體,計算機可以寫小說嗎?現在還沒有曝出哪本計算機寫的小說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出版,不過已經有人在做類似實驗。這位專家叫王詠剛,他本身就是科幻作家,以“半輕人”為筆名出版過長篇科幻小說《鏡中千年》。

既有創作實踐,又是程序專家,王詠剛便發起了“人機共創寫作”實驗,向一個程序輸入某位作家的作品,讓程序熟悉他的文字風格,然后由兩者共同寫作。小說中有些部分由真人完成,有些部分由程序生成。據稱,讀者很難分清這兩部分,也可以視為變相的圖靈實驗。

作家群體普遍對機器寫作保持警惕,不過,參加這場實驗的科幻作家卻持開放態度。陳揪帆認為,這種實驗的目標不是生成小說,而是幫助計算機更好地理解人類思想。凌晨則認為,計算機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學流派,而非只是模仿人類的創作習慣。

機器翻譯也能間接說明問題。二十年前,有的書商用程序翻譯外國小說,結果經常是驢唇不對馬嘴。但是最近幾年,機器翻譯的文章至少能夠讀通順。要知道,翻譯并非只是在匹配字詞,需要一定加工潤色。可以認為,翻譯軟件已經具備了最簡單的文學能力。

作為作家,我也會關注AI能否搶我的飯碗。我估計程序生成的小說可能最先出現在網文領域。網絡小說經常“大水漫灌”,篇幅重于質量,非常適合快速的機器水平。甚至,當我向研究人工智能的朋友請教這個問題時,有人懷疑已經有某些網絡小說是程序生成的,只是尚未被揭露。

在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通常被設定為沒有創造力,這個缺陷永遠卡在人與AI之間。我對此持懷疑態度,其實,創造力研究恰恰就是目前AI領域的一個重點。總之,該來的早晚會來。我已經有心理準備,如果終于看到一篇公開由AI生成、并且不是用于測試的小說,我會認真學習其中的亮點。

(作者系中國作協科幻文學委員會委員、科幻作家、中國未來研究會常務理事)

標簽: 人工智能 圖靈測試 程序生成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