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全球獨家】我國將建“國際紅樹林中心”

發布時間:2022-11-07 17:33:14 來源:中國科普網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

科普時報記者 胡利娟

11月6日,在湖北武漢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副司長鮑達明透露,此次大會后我國將要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并以此為依托,在全球范圍內開展紅樹林保護培訓,同各方交流分享紅樹林保護修復成功案例和經驗。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潮間帶珍貴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生態系統,它在凈化海水、防風消浪、維持生物多樣性、固碳儲碳等方面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國土三調顯示,全國紅樹林面積2.71萬公頃,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增長的國家之一。

海南東寨港國家級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國家林草局供圖

2020年,自然資源部和國家林草局聯合印發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到2025年,營造紅樹林9050公頃,修復現有紅樹林9750公頃。

“行動計劃實施一年來,紅樹林分布5省區又新造紅樹林2878公頃。”鮑達明介紹說,下一步,將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堅持保護優先,嚴格執行《濕地保護法》規定的紅樹林保護專門條款,為嚴格保護紅樹林保駕護航;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將絕大部分現有紅樹林劃入了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繼續大力加強紅樹林自然保護地建設目前約有55%的紅樹林納入了各類自然保護地。

二是納入林長制考核,將紅樹林保護修復的任務分解到縣,落實到具體地塊,將完成任務情況納入林長制考核范圍。會同自然資源部門,按年度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的40%,對地方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

三是強化科學修復,首先在紅樹林樹種選擇方面,都是用當地的鄉土樹種,防止外來物種的侵害。制定《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規程》國家標準,按照《紅樹林生態修復技術手冊》《紅樹林造林合格認定及成果應用規則》等,采用自然恢復和適度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實施生態修復。

目前,我國已創建了紅樹林保護與修復國家創新聯盟,成立了紅樹林監測評估中心。

標簽: 自然保護 行動計劃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