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問蒼茫大地

發布時間:2022-11-16 15:44:56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今年適逢麥哲倫環球航行500周年紀念。“環球”,不免讓人連帶想起地球村、全球化、全球意識這樣一些字眼,因為麥哲倫船隊1519年至1522年間幾經磨難,繞世界整整轉了一圈,不僅開辟了新航線、坐實了大地是圓球形的,而且還被后世看作是全球化的起點。從此,人類這個物種便被視為一個整體。


(相關資料圖)

回望更早前的歷史,人類對身處世界的探索,對地球在宇宙中位置和運動的認知,也包括對球形大地的認識,我覺得更多意義所在,是沖破了與人們日常體察和經驗不符所產生的迷誤、摒棄了舊觀念舊思想之后所帶來的智識躍升。這一歷程艱難而又曲折。

400年前在英國牛津大學,布魯諾傳布的引發爭議的觀點受到了當時林肯學院院長約翰·安德希爾的嘲笑。這位后來的坎特伯雷大主教挖苦說,布魯諾支持“哥白尼的觀點,認為地球在轉動,而天靜止不動,但事實上是他自己的頭在轉來轉去,他的腦子也不安分。”

稍晚些時候在中國,也有類似的一個例子:清朝曾主管過歷法推算的官員楊光先(1597年-1669年),依古老的“天圓地方”之說振振有詞地批駁道:“萬國之大地總如一圓球,竟不思在下之國土人之倒懸。斯論也,如無心孔之人只知一時高興,隨意謅謊,不顧失枝脫節……有識者以理推之,不覺噴飯滿案矣。”

周寧著《中西最初的遭遇與沖突》一書,記述了楊光先質問被清廷任命為“欽天監監正”的洋人湯若望:如果你說地球是圓的,那么地球上的人站立,側面與下方的怎么辦?天下之水,高向低流,你是否見過海水浮在壁上而不下淌?中國人都立在地球上,西洋在地球的下方,淹沒在水中,果真如此,西洋只有魚鱉,湯若望先生就不是人了。

據考證,中文“地球”一詞,大約在400年前由明末來華耶穌會傳教士、意大利人利瑪竇與明朝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合作擬定,明末即小有流傳。清代前中期則被淹沒,基本被遺忘。至清末,隨著新教傳教士來華后譯介西學,“地球”一詞重現漢語世界。在清末的小學課本中,出現了如下話語:

人居地上,不可不知地形。古人云“天圓地方”其實不然。地浮于空氣之中,形圓如球,其上下前后左右皆有山川人物,惟體積大,故人不覺其圓也。

今天,對引力、重力等概念和天體運行規律等的了解,讓我們對古人的困惑有了更多的“解碼”。

今天,拜觀察和測量手段進步之所賜,人們較之以往已經更清楚地認識到,地球在赤道隆起,兩極略為扁平。它實際上是一個略呈梨形的球體,而非正球體。

今天,“問蒼茫大地”,我們還深化了更多的認識和體悟——美國宇航員尤金·塞爾南所描述的太空觀感,對此盡展無遺:

當你在地球軌道上向下看,你會看到湖泊、河流、半島……你飛過迅速變幻的地形,例如冰雪覆蓋的山脈或沙漠或熱帶的帶狀區域——全都清清楚楚。每過90分鐘,你經歷一次日出和日落。

當你離開地球軌道,甚至不用轉頭,你就可以看到南極連著北極,海洋接著海洋……好像地球繞著一個你看不見的軸線在旋轉。

你可以看到北美和南美被轉向一個角落,緊接著奇跡般地出現了澳大利亞……你向回眺望著自己的“家”,看不到把我們這個世界割裂的膚色障礙、宗教障礙和政治障礙。

我們身處的世界,本身就是連為一體的。

標簽: 問蒼茫大地 地球軌道 麥哲倫環球航行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