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科技傳播指南》(第2版),[意大利]馬西米亞諾·布奇、[愛爾蘭]布萊恩·特倫奇主編,李紅林 劉立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近幾年,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來臨,不僅為科技傳播拓展了新渠道,還因公眾對科技政策的更多參與而重繪了科學文化世界的版圖——這些都為科技傳播學增添了大量新議題,也是這本科技傳播學的奠基之作《公眾科技傳播指南》出版第2版時著重闡述的內容。那么,為什么選擇翻譯《公眾科技傳播指南》(第2版)?國內的明星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現狀如何?科普時報記者與本書譯者和專業人士進行了探討。
對話嘉賓
(相關資料圖)
劉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和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李紅林(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
王大鵬(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記者:為什么選擇翻譯《公眾科技傳播指南》(第2版)?
劉立:科技傳播學是一門新興文理交叉學科,對我國來說是舶來品,但對科普學術研究和實踐很有參考價值。在國際上,某學科如果出版了指南手冊,它們通常是由業界頂尖學者撰寫的,標志著這門學科正在走向成熟,而指南手冊也為學科指出了發展方向。《公眾科技傳播指南》(第2版)是一本很好的科技傳播專業參考書,甚至對廣義的傳播學專業和科技哲學專業來說也是這樣。
但是,作為一本由多國頂尖學者撰寫的指南,其中的中國元素稀少。希望我國中青年科技傳播學者盡快成長起來,能走上像《公眾科技傳播指南》這樣的國際學術舞臺,講述中國科技傳播的故事,構建中國自主的科技傳播知識體系。
記者:第2版新增了大眾文化和明星科學家的內容,國內的明星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現狀如何?
王大鵬: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絡科普達人通過媒體包括自媒體傳播科學知識,進而對科學議題發表看法,討論科學政策,影響科學研究的框架和議題設置。我們開展過一些調查,絕大多數受訪科學家都認為科普很重要,但是說到科普實踐,有些科學家可能會打退堂鼓。
對科學家做科普我們應該從多方面支持關注:一是要提升科學家對科普重要性的認識;二是要對科學家進行科普技能的培養;三是要為科學家做科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勵,比如將科普作為成果評價的加分項。
李紅林:從歷史脈絡看,我國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情況是有很大改善的。當然,對比我國科技創新人力資源和科學普及人力資源,我們科學家對科普的參與度是不算高的。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激勵機制不健全是主要因素,關于科學傳播的文化缺失和認知偏差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我國已有一些促進科學家參與科普的政策法規,但在操作層面也存在一些問題。此外,科普需要以通俗的語言或形式向公眾闡釋科學,對于一些科學家而言這是較大的挑戰。
劉立:國內也出現了若干優秀的科學家(嚴格地說是科學工作者)做科技傳播,而且效果良好,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他們大多數已評上教授,不會因為做科普而分散科研時間和精力,或被人認為是“不務正業”從而影響其評職稱。所以,可以鼓勵已評上正高的科學工作者或大學教師,業余時間多做點科普。
記者:這幾年健康素質和健康傳播受到重視,國內對這一議題的研究現狀如何?
劉立:健康傳播跟環境傳播一樣,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要。公眾對包括健康或環境在內的美好生活要素的需要與日俱增,在這些領域需要大量專業的醫學科學工作者來從事科學性高的科普,如關于食物營養、減肥、高血壓、口腔衛生等方面的科普。
李紅林:國內針對這一議題的研究現狀,起步相對較晚,并且最初并非源自傳播學界,而是健康教育學界。伴隨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等突發衛生公共事件的影響和新傳播媒介的快速發展,健康傳播研究也會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研究領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有學者及專家團隊提出了“醫學傳播學”概念,以與“健康傳播”進行區分。其核心觀點為,強調以專業醫護人員為主體開展醫學傳播,強調傳播內容的專業性、科學性,是醫學的分支,而非像健康傳播學屬于傳播學分支。
記者:本書認為科學電影的目的不是進行準確的科學傳播,而是創造讓人愉悅的科學形象,您是否贊同他們的觀點?
李紅林:科學電影首先是電影,符合電影的屬性和需要是其首要目的,因此在這種意義上,對本書上述觀點基本贊同。但是,從科學傳播工作者的角度而言,對科學電影還是會有更多的期待,期望其能盡量準確地傳達相關科學知識,能夠激發公眾對科學議題的興趣和探索。
王大鵬:我理解這里說的科學電影并非科教類影片,基于這樣的前提,我們可以認同作者的觀點。科學電影或者說有一些科學內容的電影,甚至包括科幻電影,最大的功能在于讓人們對科學產生興趣,包括自我愉悅,進而通過其他渠道更深入地了解科學;對于青少年來說,則可能有助于他們樹立科學的夢想。
近幾年,國內出現了一些與科學話題相關的影視劇,背后也有一些科學家發揮科學顧問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保科學性,也希望這樣的合作模式能夠更好地推廣。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