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初,我在飛機上讀到了赫拉利《人類簡史》中關于到底是小麥馴化了人類,還是人類馴化了小麥的一些內容。飛機落地后,我發了一條微博,還特意@植物人史軍(史軍的微博名),后來他在微博下回復說自己正在寫一本植物塑造人類的科普書。
前不久,我有幸讀了史軍所著《植物塑造的人類史》,這是一本難得的人類與植物之間關系的原創科普圖書。史軍獨辟蹊徑,從植物對人類的全方位影響娓娓道來植物的歷史,甚至可以說是植物與人類的“雙向奔赴”。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這本書中,史軍會告訴你,植物的力量顯而易見,人類的形態、食物、文字、貿易、社會組織結構其實都來自相關的植物,人類改變植物為我所用,而人類也被植物改變著。在演化的過程中,人類篩選了植物,也相當于植物選擇了人類,正所謂“一個巴掌拍不響”。
除序章和終章之外,全書正文共十三章。其內容涵蓋植物對人類祖先選擇直立行走的重要推動作用,人類與植物性食物的斗爭以及火在此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植物促成人類廚藝誕生的過程,農作物與人類定居之間的關系,植物對于人類社群關系的影響,文字和貨幣這些符號身上的植物印記,植物成為了連接世界的貨物和植物促成了全球貿易網絡的誕生和穩固,植物與人類審美情趣的關系,以及實驗室中的植物與人類的關系等等。
好的科普圖書或者說科普作品應該是兼具科學性和趣味性。科學性為科普圖書提供了質量的保證,而趣味性則確保了科普圖書符合大眾的閱讀品味,讓人有手不釋卷的沖動。
從科學性上來說,史軍在書中引用了當前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并且以這些成果作為書中部分內容的支撐,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科技資源的科普轉化,而這也是當前科普領域十分關注的話題。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系列政策中把科技資源的科普轉化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但我們需要承認的是,科技資源的科普轉化并不容易,甚至它有時候就是在專業讀者的無聊與普通讀者的晦澀之間搖擺,或者說也會陷入兩個極端,而史軍在這本書中做到了二者的良好平衡。比如在“煮熟的肉好消化嗎”這個話題上,他引用了2016年的一項研究成果;在“留在枝頭的種子,促使人類定居下來”這個話題上,他引用了2015年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的一項成果,等等。
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硬核”科學知識,比如“呼吸作用的本質,就在于電子在不同的化學物質之間的傳遞”,吃豆子愛產氣是因為“大豆多糖被腸道細菌分解成甲烷的結果”,人類祖先膚色轉變的真正原因是“農耕營養不良,缺乏維生素D”,等等。
而說到趣味性,史軍更是旁征博引,中西貫通,從中國的歷史典故說到西方的俗語俚語,從東方的自然生境到非洲的狂野自然,他把人文因素融合到了科學故事中,為讀者呈現了一道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科普大餐。如果說科學需要講故事,科普就是講述科學故事的話,那么這本書就是一個講好科學故事的精彩例證。
我們經常說,科普要從“知識補課”轉向“價值引領”。也就是說,科普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播科學知識的階段,更要讓公眾樹立科學理念、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等等,讓公眾從“知其然”轉向“知其所以然”,《植物塑造的人類史》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因為它不僅僅有一些關于植物的科學知識,更有助于人們理性地看待植物,看待植物和人類的關系,就像史軍在終章中寫到的那樣,“植物對人類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今天的衣食住行,還有人類的未來,我們對植物的認識,也是對自己的認識”。“誰塑造誰,似乎已經并不重要,只要努力適應彼此存在,努力適應并生存下去,這才是生命世界的終極答案。”
這本書既講述了一個宏大的故事,宏大到植物與人類史之間的“雙向奔赴”,同時也敘述了一個微小的故事,微小到那些經常被我們忽視的“草芥”,但更是一個關乎你我他每個人的故事,值得我們都去深入了解。
(作者系中國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