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新要聞】“心想”真能事成?

發布時間:2023-01-24 09:56:5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逢年過節,人們常會使用“心想事成”這個詞表達祝福。如果心想就能事成,生活該有多么美好。為什么有些人可以“心想事成”,而有些人卻“事與愿違”,拋開客觀因素不談,主觀上兩者有何差別?

心流狀態助力夢想成真


(資料圖)

每個人都會思考和行動,但是專注程度是不一樣的。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曾提出“心流”的概念,指人們在全神貫注地進行某項行為時表現的心理狀態。這一狀態伴隨著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以至于忘記了時間和空間的存在。人在心流狀態中不僅會感到身心愉悅,充滿秩序感和掌控感,并且效率倍增,常有靈感和創意浮現,事情進展得格外順利。

以學習為例,處于心流狀態的學生沉浸在知識的海洋里,心無雜念專注于當下的思考,在單位時間中獲得更多知識,印象更加深刻。腦科學的研究發現,此時學習者的前額葉活動明顯加強,而杏仁核的活動減弱,這意味著學習者有強烈的內在目標驅動,并且處于積極的情緒體驗之中。學習者的中腦、小腦、丘腦和上頂葉皮層在此過程中更容易被激活。這些腦區與注意力的分配有關,意味著學習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斷分配給關注對象并完成挑戰。

事實上,每個人都體驗過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只不過有些人是在學習和工作的時候容易體驗到心流狀態,更加投入學習和工作,從而收獲更多成果。另一些人在玩電子游戲、看電影、打麻將的時候容易體驗到心流狀態,于是將大把的時間用在這些難以產生效益的事情上,久而久之便陷入碌碌無為的泥潭。

進入心流狀態需要三個條件

如何在你想做的事情上進入心流狀態呢?腦科學和心理學家們給出了一些建議。

要有內心認可的明確目標。明確的目標會激活你的前額葉,使你有一股強大的動力向著目標前進。目標越明確,越是你真心想要實現的,就越有內在驅動力去行動。儒家的修身功夫中特別強調“誠意”,就是說起心動念要真誠、發自內心,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力量推動著你勇往直前。

要把任務進行拆解使其與自身的能力匹配。有研究證明,學習者對任務挑戰的認知是決定其能否進入心流狀態的關鍵。當學習者認為自己的能力不足、難以完成任務挑戰時,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當學習者認為自己的技能水平顯著高于任務復雜度、可以輕易完成任務時,會產生無聊的情緒。兩者都會導致注意力渙散,難以進入心流狀態,只有當學習者認為面對的任務挑戰與自身能力水平相當,可以憑借自身的努力達成時,才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這也就提醒我們,如果面對的是有難度或者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任務挑戰,應將其拆分成一個個小而具體的任務挑戰,這樣就可以與自身能力匹配,集中精力逐一破解。《道德經》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說的就是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開始做起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微處一步一步完成。

學習和工作中取得了進展要及時給予積極的反饋,可以是一聲贊許、一份禮物或者一段自在時光。積極的反饋會激活大腦中的“獎賞回路”,獎賞回路中的多巴胺的釋放會引起愉快的情緒體驗,并且激活前額葉皮層引起更強烈的驅動力,去完成任務以獲得新的獎賞。這就好比一個不斷升級的閉環系統,獎賞引起愉快的情緒,愉快的情緒引起持續的行為,持續的行為又引起新的獎賞,如此循環往復,日益精進。這個“獎賞回路”亦正亦邪,它也是煙癮、酒癮、賭癮、暴力成癮等一切成癮行為的原因所在,如果我們把它用在正確的事情上,就會培養起很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好習慣。

大腦充滿了無窮能量,心流狀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追求夢想。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心想事成,收獲更多成長與快樂。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副教授,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科普與繼續教育委員會委員)

標簽: 心想事成 完成任務 逢年過節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