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新年伊始,首期“新發現·科普書單”和“2022首都科普好書”榜單分別在上海、北京兩地揭曉發布,向全國讀者奉獻了一道豐盛的“科普大宴”。我受邀參加相關評審工作,也經歷了一番愉悅的科學文化之旅。尤為欣喜的是,多部上榜作品的作者,是《科普時報》的專欄作者或“重磅”作者;相當一部分圖書,曾在《科普時報》上做過推介。
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發起的“新發現·科普書單”,系科技(科普)界與文化(出版)界聯手以明確品牌形式力推科普圖書,在全國算是首開先河。18種好書分“科學人文”“科學生活”“科學少年”三大類上榜(見附文),精準地對應了分眾閱讀群體,關切到了科技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科學與人文的有機結合、健康生活方式與相關知識的普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育和創新文化的營造、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的傳播,等等。另有《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詩》和《十萬個為什么》登上“致敬經典”特別書單。
“新發現·科普書單”活動的整體構思,是邀請國內優質科普出版機構加入“科普出版聯盟”,推薦優秀科普圖書,再由專業評審團評選出最終書單。我覺得,這種由優質出版機構推薦優秀圖書的做法,整體而言,讓參評圖書的科學性、規范性都有了基礎保障。雖然沒有做到對科普好書的全覆蓋,但大體可以代表目前國內科普出版的最高水平。
譬如,馮偉民著《進化史詩16講》,以地球生命演化為主題,用生命進化史上16個重大演化事件和重要古生物類群相關的章節來表現生命演化的歷史進程,將生命演化史融匯在一個個看似彼此獨立、實則相互關聯的體系中,是一部集眾多學科知識和精彩科學探索故事于一體的科普佳作。美國礦物學家羅伯特·M.哈森著《碳如何玩轉地球》,以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生命賦予者”——碳的視角,洞悉碳基世界底層發展邏輯,縱覽地球45億年史詩變遷,特別闡釋了礦物與生命的起源、生命究竟是什么等。英國著名天文學家約翰·D.巴羅著《科學的畫廊》,附以200余幅全彩大圖展示自然的壯麗、科學探索的絕美瞬間,再現人類思想的高光時刻,為喜愛科學、歷史、藝術和哲學的大眾讀者打開了一幅別開生面的科學畫卷。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推薦發布的“2022首都科普好書”,則是結合專業與大眾,立足首都,面向全國,以強國科普、前沿科普、全民科普三類展開征集,最終經多個領域的專家審查評閱產生了30部上榜作品。其多位“北京本土”作者為人們所熟悉,如郭耕(《動物與人:郭耕自然保護隨筆》作者)、段煦(《冰洲上的游戲:段煦南極博物筆記》作者)、史軍(《植物塑造的人類史》作者)。就書目看“國際視野”也彰顯無遺,如上榜的引進版圖書有一部《看不見的大自然:生命和健康的微生物根源》,作者是美國著名地理學家大衛·R.蒙哥馬利,它通過追溯地球生命演進的歷史,講述了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如何促成了生態系統中植物和動物的繁衍,乃至人類腸道等的正常運轉,搭建了生命的基石。
京滬發布這兩個科普榜單,沒有“僅此而已”,因為都考慮到了后續。“新發現·科普書單”活動辦公室負責人告訴我,該活動不是以發布一張書單為結束,而是力圖使科普圖書的多渠道推廣更加立體化、縱深化,視頻號、公眾號齊齊發力,就是要常態化、持續性打造科普閱讀平臺,使之成為促進全民閱讀的平臺,公眾了解科普圖書的窗口。“2022首都科普好書”活動在書目發布的同時,還發布了“30人×30書科普閱讀分享會”計劃,以大科普+新視聽的方式,聯動多方人士面向市民解讀好書、傳播優質科普內容,目前已經完成25場次閱讀分享會。1月14日到17日,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攜手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圖書大廈等機構,聯合敲響2023年科普集結號,歷時4天,超長“營業”40小時。此外,持續至2月12日的“閱讀嘉年華·科普好書”主題書展也在北京圖書大廈揭幕。
開啟“新發現之旅”,科普閱讀過大年。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