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上海開展了一系列中醫藥文化科普活動 采訪對象供圖(下同)
蟬蛻、辛夷創作的毛猴,艾葉、鼠麯草制作的青團、酸甜可口的山楂糖葫蘆……各式各樣的中草藥以充滿童趣的形式展現出來,這是海軍軍醫大學中醫系中藥方劑教研室主任張慧卿副教授組建的“本草心科普講師團”招新選拔小講師試講的部分主題。
在上海市衛健委、市中醫藥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上海開展了一系列中醫藥文化科普活動。海軍軍醫大學中醫系挖掘高校大學生潛力,組建充滿活力的中醫藥師生科普團隊。
【資料圖】
從“大學生”到“小講師”:組建師承制科普團隊
借助傳統中醫“師帶徒”模式成立的本草心科普講師團,從中醫藥專業本科二年級成員開始選拔,學員通過自愿報名、試講答辯,合格者先作為小助教,經過一年的跟師科普、跟師創作,考核合格者可正式成為小講師,承擔科普工作。團隊目前累計培養50余名在校大學生開展科普活動及科普創作,其中11名小講師被虹口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單位聘為中醫藥文化課外指導老師。
圖說:本草心科普講師團講師團經過多年科普實踐,形成了兩門系列品牌課程:“身邊中草藥”系列課程,入選浦東新區“未來之星科學家進校園”項目;與虹口青少年活動中心合作開設“小神農中醫文化云課堂”系列課程。課程既有輕松有趣、簡單易懂的理論講解,又有廣受歡迎的本草實踐課,讓青少年親身體驗傳統大蜜丸、梨糖膏、驅蚊香囊、本草飲等的制作。此外,課程還創新性結合熱門的自然教育,將中醫藥課堂搬到戶外,在野外識草認藥,讓青少年親身感知中草藥的魅力。作為小講師的2019級中醫專業學員朱佳榕十分有感觸,“通過講師團的實踐活動,我們豐富了課外生活,在傳播中醫藥文化的過程中收獲了成就感,還在一次次的改進中將課本知識真正化為己用。”目前講師團師生開展的進校園活動,已累計有20余所中小學、超三萬人次青少年參與。
團隊不斷更新換代,有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加入進來,同時老成員們也依舊在為中醫藥事業付出自己的力量。最早跟隨張慧卿教授進行創作的2010級中醫專業學員王怡超,如今已博士畢業,成為上海岳陽醫院的一名中醫醫師。2014級中藥專業學員向興更是成了張慧卿教授的同事,成為一名中藥學老師。
從古籍經典到日常故事:打造“漫話中藥”科普品牌
在每一位小講師的書桌上,一整排中醫藥科普書籍十分引人注目,他們對這些書里的故事如數家珍。講師團成員、2019級學員呂書香表示:“中醫藥知識對大眾來說還是比較難懂的,我們自己剛接觸中藥時看那些功效主治都是一頭霧水,更別說小朋友們了,直接照搬書上的知識顯然無聊又晦澀。我們讀了好些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書籍,研究別人的用詞,打磨我們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畫面,我們的書里每個故事我現在都能繪聲繪色地講出來。”
圖說:“漫話中藥”系列作品傳統的中醫藥知識醫理深奧、言語晦澀難懂,對普通大眾而言都難以正確理解,對青少年來說更猶如天書,用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深奧難懂的中醫藥知識表達出來是中醫藥科普的關鍵。因此團隊從2011年起開始創作“漫話中藥”系列科普作品,目前已出版4部科普書籍:《漫話中藥》《漫話中藥·本草春秋》《漫話中藥·育兒日記》《漫話中藥·本草演義》,制作2部動漫:漫話中藥、育兒日記,共40集,150分鐘。系列作品在表現形式上,采用四格漫畫、Flash動漫、3D動漫、日記行文等多種載體呈現,形式新穎,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在表達內容上,將深奧的中醫藥知識融入歷史人文故事及日常生活場景當中,使深奧的中醫藥知識通俗易懂。
“漫話中藥”系列作品的面世不僅深受青少年的喜愛,還獲得包括上海市優秀科普短視頻、中醫藥年度科普作品、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獎、上海市科普教育創新獎在內的近二十余項獎勵,成為了國內頗具知名度的中醫藥科普佳作。
團隊始終將“傳承”作為特色。在制作過程中,教師團隊把控選題和知識內容正確嚴謹性,大學生發揮其激情與創造力,從第一部書開始積累的忠實小讀者也參與到后續的創作中,從青少年的角度提供寶貴意見,其中15名中小學生小粉絲也成了最新出版的《漫話中藥·本草演義》一書的特邀小編委,實現了創作團隊從80后到10后的“四代同堂”。
新民晚報記者 左妍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