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環球百事通!癡迷音樂的化學家

發布時間:2023-03-28 09:45:14 來源:科普時報 責任編輯:caobo

“我聽音樂的時候,什么事都不做。我怕做著事情聽,把音樂浪費了。”


(相關資料圖)

往事漫憶

最近一些日子,我在做一件很煩難的“斷舍離”的雜務——清理歷年積存而無用之物。不料,前幾天竟然找出胡亞東教授寫給我的一封珍貴的信,還有他贈送的一本音樂作品集:《聽!聽!勃拉姆斯》。贈書和信的落款時間分別是2005年5月和5月16日。那時,胡亞東教授才78歲,成天騎著一輛自行車在中關村白頤路大街小巷穿行。然而歲月無情,老人在2018年4月29日去世,享年91歲。細細算來,我有4年多沒有聽見他熱情的聲音和爽朗的笑聲了。

書信打開塵封往事

胡亞東教授是我國著名化學家,194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學系,1951年至1955年為蘇聯列寧格勒化工學院副博士。他曾從事雙烯類化合物的乳液聚合反應的研究。1959年合成國內第一塊氟橡膠。1965年參加并組織火箭技術研發,為非金屬材料方面的副總設計師。他多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并任中國科學院情報研究基金委主任。不僅如此,1982年至1985年,他還在巴黎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級顧問,為恢復中國化學會在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代表大會的合法地位,以及恢復我國在國際科學聯合會中的席位,作出了出色的貢獻。

不過,在我與胡亞東教授交往的十幾年中,他從不談高深的化學,也不談他為化學科學所作的杰出貢獻。我們之間唯一的話題只有一個:音樂。他贈給我的書,扉頁留言是真摯的五個字“金濤兄笑讀”!他在寫給我的這封信中提到:“我雖喜歡音樂但終究是外行,知道得再多再深也是外行,不像知道化學那樣能隨意馳騁,寫出的東西就多為有‘感’而發的了。然而卻都是肺腑之言,情在其中。”

這本《聽!聽!勃拉姆斯》共收入他已發表的音樂隨筆45篇,另有2篇是別人介紹胡亞東的訪談。其中關于勃拉姆斯的占6篇,可見他對勃拉姆斯的推崇和癡迷。

音樂筆記留下珍貴記錄

勃拉姆斯是西方著名的作曲家。人們常把他和巴赫、貝多芬譽為德國作曲家的三大巨頭。貝多芬的音樂可謂人人喜聽,百聽不厭。胡亞東在《聽!聽!勃拉姆斯》一書中明確指出貝多芬與勃拉姆斯兩位大師的差異:“勃拉姆斯則不然,他的音樂并沒有讓人一聽就覺得非常‘好聽’的感覺,但是聽過幾遍后,越聽越‘好聽’,越聽越覺得有味,后勁極強。他精心譜寫的大型樂曲,旋律在流暢中有一種生澀感,正是這點點生澀感經得起人們的咀嚼。”

他進一步指出:“喜愛勃拉姆斯音樂的人都會對其四首交響曲、兩首鋼琴協奏曲及一首小提琴曲所宣泄的宏大深邃的樂思激動不已。四首交響曲可以連接起來,當作一首巨大的史詩來欣賞;二首鋼琴協奏曲幾乎是大鋼琴家必演之作……”由胡亞東的這番論述,不由得令人想起舒曼贊賞勃拉姆斯的高度評價:“我肯定有個人注定要以最高尚和理想的方式來表達時代的精神,他將登峰造極。”當時勃拉姆斯才20歲,初出茅廬,為此,他對舒曼的提攜感恩終身。

當然,胡亞東的這本音樂隨筆除了重點評介勃拉姆斯作品的特色,對于星漢燦爛的西方音樂天空中許多人們熟悉的大師巨匠,如莫扎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貝多芬、舒伯特以及眾多杰出的演奏家的風格都有所涉獵,由于胡亞東癡迷于音樂,如他所言:“我是自然科學工作者,對音樂是外行,但喜歡聽鋼琴曲亦有50多年了,時常為貝多芬的鋼琴曲所感動,尤其是他的奏鳴曲的慢樂章,常常聽得心房顫動,熱淚盈眶……”

在書中胡亞東多次寫到他聽音樂“心房顫動,熱淚盈眶”,每當閱讀至此,我的眼前就浮現出白發蒼蒼的胡老癡迷音樂、陶醉其中入迷的神態。在感動之余,我的心房也不由為之顫動。他的音樂筆記文字不長,卻是一輩子留下的珍貴記錄。

音樂情緣伴隨一生

在這本書中,作者并沒有過多地談及他與音樂的緣分,然而你不能不承認,命運對胡亞東是不薄的。可貴的是,他珍惜生活,珍惜命運賜給他難得的機緣,使音樂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而造就了完美的一生。

“40年代初,那時候我在北京的一所教會學校上中學,后來又上大學。我參加了合唱團,唱男高音,還參加了一個四重奏團。在這個四重奏團里,我拉小提琴……我記得冬天騎著自行車,夾著琴從天橋騎車回交道口的家,很冷。那時每年圣誕節到新年期間,我們都要演出《彌賽亞》,從夏天就開始練。”

胡亞東回憶,20世紀50年代,在列寧格勒留學時,“我常常把學校實驗室的玻璃瓶子、管子和各種化學藥品在晚間八點左右收拾干凈,拿上我的愛樂大廳的年票(每年10次),乘有軌電車,只要5站就到了著名的涅夫斯基大街站。下車后再拐到通向俄羅斯博物館的小街,右手就是音樂廳了,走到這條短街上,每次都心情激動,仿佛音樂已經流到耳朵里。”

“20世紀80年代,由于擔任聯合國公職,我在巴黎住過幾年,雖然時過境遷,但也曾去尋找過18、19世紀巴黎的音樂蹤影。我拜訪了歌劇院、普拉依音樂廳,還有柏遼茲曾在那里發瘋地觀看莎翁戲劇的奧迪翁劇場,在蒙帕那斯大街咖啡館中遙想當年印象派藝術家高談闊論的熱烈情景……”

胡亞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是搞化學的,但現在專業書都被我請到了走廊里,書櫥里幾乎保留的都是音樂書。”老爺子透露,他的LP約1000多張,CD600多張,磁帶幾百盤(這是1994年統計的數據)。

“我1983年在法國買了臺組合音響,1987年以后開始買CD,從1987年以來,大約買了1000多張的大唱片。”“我的CD主要在國外買,到國外講學和訪問活動掙的錢大多就都買了CD。”他去香港講學,掙的錢一次性買了53張CD,都是正價片,以致“兜里只剩下回來的路費”。胡亞東如是說,一位癡迷音樂的老科學家形象躍然紙上。

胡亞東說:“我聽音樂的時候,什么事都不做,聽音樂就是聽音樂。有時候對著總譜聽。我怕做著事情聽,把音樂浪費了。”

我很想念胡亞東。老爺子,你在天國過得好嗎?有那么多音樂陪伴,你不會寂寞的。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