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動脈瘤(AAA)具有顯著遺傳性。
AAA破裂的風險隨著主動脈直徑的增加而增加。人類學篩查和遺傳學相關研究均顯示遺傳因素影響AAA的形成和發展。AAA患者的一級親屬發病率是散發人群的2倍~5倍。
1977年,醫學專家記錄了一個家庭中3個兄弟的病情和治療過程。這3個人都接受了選擇性手術,治療無癥狀的腹主動脈瘤。醫學專家討論了他們潛在的體質和遺傳因素影響的可能性,并提出了動脈粥樣硬化性非夾層性主動脈瘤的主要家族發病率的篩查建議。1984年,研究人員收集了50個家庭的隨訪數據,發現腹主動脈瘤聚集在兩個或以上一級親屬中,提出了假設AAA可能是常染色體遺傳方式,或X染色體遺傳方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主動脈瘤分為綜合征型和非綜合征型兩類。
非綜合征型
一個多國聯盟開展的AAA遺傳學臨床調查項目,調查了1萬多個AAA病例,發現大約17%病例的一級親屬受影響。在其他團隊的基因關聯調查中,有人提出了腹主動脈瘤與遺傳多態性之間具備顯著的關聯。
綜合征型
1.馬方綜合征(MFS)
FBN1基因是已知的MFS致病基因。從將FBN1確定為MFS的致病基因以來,我們從FBN1突變數據庫中可以得知,已經報道了3044個DNA(脫氧核糖核酸)樣本中的1847個不同突變,而且在整個基因長度中都發現了突變,突變中只有12%是復發性的。
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仍然是MFS危及生命的兩個主要表現。這一發現與年齡有關。主動脈夾層風險的兩個決定因素是夾層的最大維度和家族史。
2.Loeys-Dietz綜合征(LDS)
Loeys-Dietz綜合征(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結締組織病)最初以主動脈瘤、全身動脈迂曲、寬懸雍垂或腭裂為特征。轉化生長因子β受體Ⅰ基因和轉化生長因子β受體Ⅱ基因的突變被發現是LDS的遺傳原因。急進性主動脈瘤是LDS的一個明顯特征,需要密切監測。LDS患者接受主動脈手術的決定通常基于主動脈的絕對直徑、進展速度、瓣膜功能、非心臟特征的嚴重程度、家族史和基因型信息。
3.血管型Ehlers-Danlos綜合征(EDS)
COL3A1基因是已知的血管型EDS(全身彈力纖維發育異常癥)致病基因。1989年,有人報道了一個高風險的血管瘤疾病家族:患有Ⅳ型EDS的患者,Ⅲ型膠原蛋白中790位點氨基酸密碼子轉換為絲氨酸密碼子。在這個家族里,16歲的先證者罹患右頸部腫塊,血管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鎖骨下動脈起源處動脈瘤。他的父親因自發性大量腹內出血多次手術后去世。他的姑姑死于第一產程中自發的腹主動脈夾層撕裂。他的叔叔在腸自發性破裂后需要進行結腸造口術,幾年后死于脾動脈自發性破裂。同期,有人報道了不在同一地區的一個高風險主動脈瘤家族。37歲的先證者的幾名親屬死于主動脈瘤破裂,其母親也死于主動脈瘤破裂。研究人員從他55歲、死于同樣原因的姨媽的病理標本中提取了DNA,發現了相同的突變。唾液樣本中的DNA顯示,這名先證者的女兒、兒子、兄弟和一位阿姨都有同一位點突變。
總之,已有十幾個致病基因被驗證為可遺傳性主動脈疾病,每一種都是疾病的高風險因素。盡管現在臨床上提供了這些基因的檢測結果,但是對于AAA來說,實際情況更為復雜。
(作者供職于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
責編:張? ?馳審核:李偉強終審:郜 ? 靜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