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李會晟(中)10月8日在韓國仁川的新聞發布會上討論了一份關于限制全球變暖的新報告。 圖片來源:Ahn Young-joon/AP Photo
近日發布的聯合國氣候報告披露了一些讓人震驚的信息,稱21世紀20年代可能是人類避免毀滅性影響的最后機會之一。 【《科學》相關報道】
但一些人表示,該報告的作者過于謹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明確指出,避免氣候危機需要對全球經濟進行徹底重塑。該報告預測,到2040年,全球可能出現糧食短缺、沿海城市被淹沒以及前所未有的難民危機。
一些科學家卻認為,該報告仍不夠有力,淡化了真正威脅的嚴重程度。他們說,這并不能解釋已經出現的變暖,也低估了嚴重風暴造成的經濟損失和人們因干旱和致命熱浪而流離失所的程度。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氣科學教授、地球系統科學中心主任Michael Mann說,世界上的碳預算(在達到關鍵臨界點之前可消耗的化石燃料數量)比報告中所描述的要少。近年來,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合作發表的兩篇論文表明,該報告采用的“前工業化”基線不應該基于19世紀末的數據。他說,那個時候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人類已經讓世界變暖了零點幾攝氏度。
“我們比報告中所說的更接近1.5℃和2.0℃的閾值,我們現有的避免那些臨界閾值的碳預算比他們所說的小得多。”Mann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寫道,“換句話說,他們忽略了一些相關文獻,描繪了一個過于樂觀的場景。”
英國倫敦經濟學院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政策與傳播主任Bob Ward表示,在其他地方,該報告未能突出氣候變化的一些主要風險。他說,在最受關注的為政策制定者所作的總結中,并未提到人口流離失所或沖突的情況。他說,報告并未描述除了格陵蘭島和西南極冰蓋不穩定之外的任何風險。
“忽略這些重大風險的危險在于,政策制定者會低估問題的大小和緊迫性。”Ward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作者可能遺漏了這些風險,因為他們對此不確定。然而,政策制定者可能會把他們的遺漏誤認為是作者在檢驗了風險之后認為相關影響不重要或可能性為零的跡象。這是學術文獻評議和專業風險評估的區別。”
科羅拉多州博爾德美國國家大氣物理中心氣候分析部門資深研究員Kevin Trenberth說,IPCC報告低估了氣候變化的真正成本及其對自然災害的貢獻,因為很難梳理人類造成的氣候影響與颶風或其他災難造成的影響的確切作用。
他說,IPCC可以就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對極端天氣的影響作出更有力的聲明。他表示,這份報告還可以更有力地把更多的極端風暴的成本與人為造成的氣候變化聯系起來。
Trenberth說,這份報告的另一個挑戰是它過多地依賴于只考察了一個國家的研究或報告,比如伊朗或羅馬尼亞,而未著眼于更廣泛地區的趨勢。
“IPCC的做事方式往往相當保守,因為你應對的是來自很多不同國家的許多人的最小公倍數,他們在處理要評估的材料時背景更加有限。”他說。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氣候科學教授Veerabhadran Ramanathan說,這份報告還忽略了氣候系統中的“未知因素”,即自我增強反饋。他說,這包括北極海冰變薄,使得海洋吸收更多的熱量,導致更多的冰流失,并降低該地區的反射率。他說,這種反饋循環很有可能將地球推入人類無法控制的混亂期。
Ramanathan說,這份報告采用了一些扎實可靠的研究,其中包括他本人的一項發現——全球變暖到2030年至2035年可能達到1.5℃,但它卻淡化了這一結論,傾向于過度謹慎。
“我有點擔心對這一切持懷疑態度的政策制定者會說,‘他們說的只是半攝氏度的差異;我不會為此擔心的。’”他說。
其他科學家也批評了這份報告。一些人認為它對問題輕描淡寫,另一些人則認為情況過于令人擔憂。蓋恩斯維爾市佛羅里達大學海平面上升問題專家Andrea Dutton說,值得更多關注的一個領域是風險較高的情況,這種情況有更多的不確定性,也有更多破壞性的影響。
“我們得到的信息是:一直在研究氣候變化并撰寫這些報告的科學家,正是那些對潛在影響最為關注的人。”她說,“如果那些最了解情況的人也最關心這個問題,那么現在已經是時候不僅要讓普通公眾開始關注這個問題,而且要把這種擔憂和絕望轉化為行動了。”
美國國家航天局戈達德太空研究所所長、氣候科學家Gavin Schmidt表示,這項研究以一種適當且公平的方式呈現,評估了風險,強調了不確定性。他說,這也是許多為之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生之年能夠證實的事情。他說,這表明他們對自己的預測信心十足。
“這是氣候科學家的預測。它不是在幾個世紀后才會發生的事情,而是預計會在幾十年內發生的事情。”Schmidt說,“我認為,這是我們對這些方面的發展軌跡有信心的一個聲明,也是對需要應對的人們的一個警告。”(晉楠)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