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健康科普堂 | 關愛留守兒童身心健康

發布時間:2022-02-21 08:58:03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導讀】

鄉村振興,健康先行。健康科普堂通過疫情防控、清潔鄉村人居環境、健康生活方式、社會心理健康、中醫藥等主題傳播健康教育知識,旨在更好地提升涉農地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

《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2015)》指出,全國約有四分之一農村留守兒童,一年只能見父母1~2次;約有七分之一的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可見,有相當多的留守兒童,已經成為“事實孤兒”。幫助留守兒童解決身心方面的隱患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首先是父母的關愛。留守兒童的最大障礙就是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的關愛和管教。根據《流動人口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中的講解,父母盡量把孩子帶在身邊養育,特別是0-3歲嬰幼兒的早期發育尤為關鍵。關注孩子的生長發育和心理行為發育,特別是0-3歲是大腦和身體發育的關鍵時期,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營養、豐富的早期刺激,有利于孩子智力和心理發育,錯過這一時期,后期的營養和教育很難彌補。促進兒童早期發展,父母之愛無法替代。因此,父母應盡量克服困難,把0-16歲孩子帶在身邊養育,盡量不與孩子長期分離。

其次是父母對孩子安全意識的培養。父母應加強對孩子的健康防護和安全教育,避免在生產經營場所照看孩子,避免和減少兒童意外傷害。意外傷害對孩子健康與生命安全影響非常大,家長必須高度警惕,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父母或養護人應具有較強的防護意識,及時消除生活環境中的各種安全隱患,平時注意加強對孩子的正面教育和引導。生產經營場所環境復雜,造成孩子意外傷害和風險較高,應避免在生產經營場所照看小孩,最大限度地減少兒童意外傷害事件的發生。

最后是全社會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父母關愛和管教的情況,學校可以通過開家長會、家長座談會、與家長電話聯系或等其父母回家探親時及時進行家訪等方式,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引導和幫助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促進親子關系的建立,讓家長協同學校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關心子女教育兩不誤,使孩子從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中健康成長。同時針對隔代撫養和寄養等情況,家長要更注意改善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時間不能相距太久,原則上最好做到每個星期交流聯系一次。在溝通內容上,不能只談生活,應該全面了解其心理、身體、學習等方面的綜合情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無論是哪種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要多與孩子交流,從物質到精神給予他們保障和關愛,盡量找點時間,找點空閑多回家看看,盡自己對孩子的養育之責,讓留守兒童快樂成長。

【本期作者】

張奕,沈陽市衛生健康服務中心社教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標簽: 意外傷害 生產經營場所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