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到床震動了幾秒鐘。”“樓層和窗戶都在震動。”3月14日凌晨,不少廣東甚至香港地區的網友親身經歷或者在朋友圈“經歷”了一場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官方微博消息,03月14日02時28分在廣東惠州市惠東縣海域發生4.1級地震,震源深度25千米。據廣東省應急管理廳與廣東省地質局研判,近期原震區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詳情請戳>>鏈接
一場4.1級的地震,會釋放多大的能量、帶來怎樣的破壞?
4.1級地震屬“有感地震”
可感知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一位地質專家向記者表示,地震的危害性不僅與地震的震級、震源深度有關,更與地震發生的位置、事前的預測、防范密切相關。
記者了解到,地震震級總共分為九級,大于等于3級、小于4.5級的被稱為“有感地震”,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受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這次惠州惠東海域發生的地震就屬于這一級別。
“震級”意味著地震所釋放能量的大小——數字越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也就更大。
盡管表示震級的數字都是個位數,看似差距不大,但每一個震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差距,可謂是指數級增長。震級相差0.1級,釋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震級每相差1.0級,能量相差約32倍;而每相差2.0級,所釋放的能量差距就可以達到1000倍。
也就是說,一場6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于1000場4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1995年,日本大阪神戶7.2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就相當于近1000顆二戰時美國向日本廣島投放的原子彈的能量。
根據震源深度,也就是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地震又可以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對于同一震級的地震來說,震源越淺,破壞越大, 而波及范圍越小。這次發生的地震震源深度25千米,屬于淺源地震。
“上天”容易“入地”難
預測科技仍要與地震“賽跑”
“燁燁震電,不寧不令。”早在2000多年前,《詩經》中就有了對地震場景的描繪。“不寧”指的是地動,而不令則是指地震通常沒有預告、突如其來。而“不令”也是地震造成巨大危害的重要因素。
“如果地震發生在無人居住的地區,沒有危害對象,這類災害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置。而廣東作為經濟大省,一旦發生地震,對經濟發展和居民安全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會更高了。”上述專家表示。而另一方面,廣東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存在濱海斷裂帶等一系列強震構造,發生地震并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因此,加深對地震乃至地球的了解和認知,提高對地震的預測、防范水平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地質學界流傳著這樣的說法:“上天”容易“入地”難。除了開采石油或地下熱水資源,在開采固體礦產資源時,出于開采成本的考慮,通常并不會涉及更深層的地下空間。因此,與地震震源的深度相比,人類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和認知仍十分局限。
這也是為什么盡管人類與地震并不陌生,但地震預測仍是個世界性難題。面對這道難題,科技升級需要和地震不斷“賽跑”。
2021年9月,《廣東省地震預警管理辦法》開始施行,當時廣東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廣東正積極參與建設國家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工程,預計今年將基本形成覆蓋全省的地震預警能力,并形成分鐘級的烈度速報能力,省內大部分地區在震后5-15秒內就能產出地震預警信息。
▼鏈接
遭遇地震不要急 用好“黃金12秒”
如果不幸遭遇地震,一定記好這四大常識——
大地震時不要急。要用好關鍵的“黃金12秒”,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到振動到建筑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在這12秒內,千萬不要驚慌,應根據所處環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擇。如果住的是平房,可以迅速跑到門外。如果住的是樓房,千萬不要跳樓,應立即切斷電閘,關掉煤氣,暫避到洗手間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鋪等下面,震后迅速撤離,以防強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處。學校、商店、影劇院等人群聚集的場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亂,應立即躲在課桌、椅子或堅固物品下面,待地震過后再有序地撤離。教師等現場工作人員必須冷靜地指揮人們就地避震,決不可帶頭亂跑。
避震遠離危險區。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應用手護住頭部,迅速遠離樓房,到街心一帶。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遠離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壓線等。正在行駛的汽車和火車要立即停車。
被埋切記保體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廢墟埋壓,要盡量保持冷靜,設法自救。無法脫險時,要保存體力,盡力尋找水和食物,創造生存條件,耐心等待救援人員。
【記者】黃敘浩
【作者】 黃敘浩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