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在自然界中,許多動物都能準確預測自己的死亡,在離世前幾天或者幾個月,遠離族群,去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靜靜等待這一天的到來。每一只預料到自己即將死亡的大象,都會默默離開族群。
因為它們臨死之際,會變得暴飲暴食狂躁易怒,死后通常還有許多食物滯留在身體里,如果遭到外力的刺穿或者碰撞,可能就會造成爆炸,為了不連累同胞選擇獨自面臨死亡。
就連自家養的寵物也是如此。許多貓狗臨死之前有一些特殊的行為,可能是到處撒尿,也可能是突然變得非常粘人,以及吃主人的食物。他們在最后一次表達自己的思念和悲傷。
一、生物的瀕死體驗
可他們是怎么發現自己即將死亡的呢?
專家推測,是因為臨死之前他們的身體會發出特殊的氣味,動物因為嗅覺敏銳所以能夠察覺。
有些動物甚至能準確預感人類的死亡。
美國羅德島州的一家療養院,有一只叫奧斯卡的貓,它準確預測過50位以上老人的離世。在老人逝世之前,他會一直在對方的病床上待著,久而久之,工作人員看到這個信號就知道發生了什么。
人類沒有動物靈敏的嗅覺,但也有預知死亡的事例,準確地說,是一種瀕死體驗。
唐山大地震過后,兩位醫生就對100位瀕臨死亡,經歷過搶救和截肢手術的傷患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半數以上的人,昏迷期間都有過靈魂離體的感覺,同時他們的情緒平穩安詳,甚至少數人腦海中走馬燈一般,浮現出一生的記憶。
心理社會學家肯尼斯·賴因格在經過廣泛的調查研究后,總結出瀕死體驗者的5個階段。
首先是祥和與放松的感覺,57%的調查對象都感受到一種漂浮的感覺,直到漂浮進一片黑暗之中,整個過程沒有不適惶恐,只有溫暖安詳。
第二個過程是意識離體,35%的人有一種靈魂離體的感覺,具體是意識飄蕩在天花板上,靈魂與軀體的聯系時而緊密,時而疏遠。
第三個過程是脫離軀體,墜入黑暗。23%的人感覺自己最終遠離了自己的身體,被一股強大的力量吸進一個黑洞中,那時他們感覺身體在黑暗中流動,心中越發平靜。
第四個過程是走馬燈。他們在黑洞中會看到一絲光亮,之后看到自己一生所有的親朋好友,他們面帶微笑,看上去非常快樂。同時一生中與這些人的回憶,也像走馬燈一般快速地閃過,而且大多是愉快的事件。
第五個過程感覺“自我”的消失,同宇宙合為一體,那時心中會有一種圓滿和幸福的感覺,10%的人有這樣的體驗。
對于瀕死體驗的產生,醫學界沒有統一的說法,比較受認可的觀點是,腦部功能異常會產生錯覺。因為對于時間、空間的體驗,本就是大腦功能的作用,如果相關功能受損,很有可能導致知覺異常。
人在油盡燈枯之際,也會產生回光返照的現象。這些瀕死之際生理和心理的體驗,是構成預知死亡的前提,但有的時候,人的潛意識也會予以死亡提示。
二、神秘第六感
2019年,加州理工的研究者證實,人腦會對磁場變化作出強烈反應,這是人類第一次證實第六感的存在。在此之前,它可能被稱為預言、直覺、幻覺。
可實際上,除了普通的五感之外,人類確實還存在一個看不見的感官。科學家將其定義為“超感官”,第六感稱為超感官知覺。
不少人宣稱自己做過噩夢。心理學家路易莎就曾夢見母親最好的朋友去世,母親站在她床頭哭泣著說,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然而與夢相反,一個月后,她的母親就因心臟病去世了,她最好的朋友站在夢中母親站立的地方,說出了一模一樣的話,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除了這種親人離世的大事,有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也會出現在預知夢中。
美國一位女性就夢見自己和兒子出去野餐,途中遇到士兵向她問哪里有巖洞,得知沒有后,他們失望地把所有的食物給了她,包括香腸、泡菜、芥末、煮雞蛋。
夢醒后的下午,她的鄰居過來給她送食物,跟她夢見的那些一模一樣,她帶兒子出去野餐后,也遇到了幾個士兵向她詢問巖洞的位置。
目前科學界對于這種超感官的體驗,也沒有明確定義。但是從預知的現象出發,我們可以推測第六感與潛意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人的潛意識非常神奇,它是驅使人行動的最大動力。潛意識雖然也是意識的一部分,但是一般人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因為它被壓抑或隱藏。
它可能作為本能存在,驅使人的行動,也可能為了防止某些難以自行消化的傷痛達到意識層面,破壞我們的心理平衡,造成二次傷害。
Freud是首位系統研究夢境和潛意識的心理學家,他發現人的潛意識會在夢境中體現出來。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對未來的感知會呈現在夢中。
根據愛因斯坦的觀點,空間和時間沒有本質區別,不管我們是否經歷過,它們都始終存在,所以時間不過是人類的錯覺,潛伏起來的第六感可能早就感知到未來發生的事件。
這也許就是為什么人類會產生記憶錯覺的原因,覺得正在發生的事情以前似乎經歷過。那么第六感通過潛意識,提醒人們死亡即將到來,或許也就不足為奇了。
可能人確實能夠得知自己或他人的死期,但即便如此,有多少人真的想知道呢?不管今天有多么痛苦,但只要還有明天,那么希望就還存在。如果連明天都沒有了,人會不會因此喪失生存的動力呢?
也許是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因,我們的潛意識將這個認知潛藏在意識深處,只有做夢,或者悲劇即將發生時,它才會以預言的形式出現。
- The End -
作者|湯米
編輯|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15(2),192-205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