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藥物警戒·科普站 | 談談中藥肝損傷

發布時間:2022-03-16 14:07:20 來源:新浪網 責任編輯:caobo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中藥的毒性,人們自古就有一定認識,《神農本草經》將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中國藥典》收載了83種有毒中藥(低毒性31種,中毒性42種,劇毒10種)。中藥的毒性可影響各個器官,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較常見的中藥肝損傷不良反應。

一、什么是中藥肝損傷?

中藥肝損傷(HILI)是指中藥本身和(或)其代謝產物等所導致的肝損傷。按發病機制分為藥物的直接肝損傷和特異質性肝損傷;直接肝毒性是指攝入體內的藥物和(或)其代謝產物對肝臟產生的直接損傷,往往劑量越大,損傷越嚴重;特異質型肝損傷,一般與藥物劑量無關,常常難以預測,只對少數特異體質患者產生明顯影響。按損傷細胞不同可分為肝細胞損傷型(肝細胞被破壞,轉氨酶釋放入血)、膽汁淤積型(肝細胞分泌膽汁的功能受影響,膽汁不能正常生成)、混合型和肝血管損傷型(肝竇、肝靜脈和門靜脈的內皮細胞被損傷)。

二、引起中藥肝損傷的因素有哪些?

(一)藥物本身有肝毒性成分

已知中藥引起肝損害的成分有生物堿類,如千里光、款冬花里含有的吡咯里西啶生物堿、延胡索含有的延胡索乙素;苷類,如黃藥子、廣豆根中含有的皂苷和黃酮苷,蒼術含有的蒼術苷、番瀉葉中的番瀉苷;毒蛋白類,主要存在于部分藥用植物種子中,如蒼耳子、蓖麻子;萜與內酯類,如川楝子、雷公藤;鞣質類,如五倍子、石榴皮;蒽醌類,如何首烏、大黃;金屬元素類,如朱砂、紅粉、雄黃;其他還有艾葉、薄荷中的揮發油,補骨脂中的異補骨脂素,斑蝥中的斑蝥素等。

(二)個體差異

個人免疫、遺傳、代謝、基礎疾病、中醫體質存在差異,人與人之間對中藥肝損傷的的敏感性不同,同一種中藥,同一個劑量,相同的使用時間,不同人發生中藥肝損傷的風險不同。如何首烏的肝毒性與遺傳有一定關系,據文獻研究基因多態性可能是何首烏在臨床引起肝毒性的重要原因。年齡和性別也有一定影響,兒童和老人對某些藥物的代謝解毒能力相對較低,可能增加肝損傷風險。

(三)使用因素

按照中醫辨證論治原理可能使中藥肝毒性降低,如有學者進行腎陰虛陽虛模型動物藥理學實驗,結果腎陰虛大鼠何首烏肝毒性明顯小于腎陽虛大鼠。此外,違反“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長期超劑量使用有肝毒性藥物都可能使中藥肝損傷風險增加。

三、中藥肝損傷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中藥肝損傷表現輕重不同,與其他肝損傷相比沒有特異性,可以引起目前已知的所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肝損傷類型。常見的癥狀包括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厭油、小便深黃或褐、上腹部脹痛、肝區不適等,有時可伴發熱、皮疹,病情嚴重者可有凝血功能障礙(如柏油樣便),甚至昏迷等表現,體征可出現皮膚及鞏膜黃染、面色晦暗、肝掌(雙手手掌兩側的和指尖掌面呈粉紅色斑點和斑塊,色如朱砂,加壓后即變成蒼白色,解除壓迫后又呈紅色,掌心顏色正常)等。

四、中藥肝損傷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藥源性肝損傷相關的主要指標有反映肝細胞損傷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有反映膽管損傷的堿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轉肽酶(GGT),有反映肝臟功能障礙的血清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膽堿酯酶、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原活動度(PTA)以及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等。

建議根據中醫辯證原則規范使用中藥,限制劑量和療程,長期服用中藥或既往有肝病基礎疾病的患者定期監測肝功能,若出現中藥肝損傷的相關表現或生化指標出現異常,及時咨詢醫生。

文章來源:山東藥品監管

標簽: 肝細胞損傷 基礎疾病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