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符暢 實習生 溫澤廣 通訊員 黃仲杰
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剛剛落幕,賽場上,來自世界各地的殘疾人員運動員頑強拼搏,展現風采。實際上,殘疾人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離不開各式各樣的輔助器具。廣州也有一間華南輔具科普館,并免費向公眾開放參觀。
據悉,該館共有三層,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匯聚了國內外最先進的AR、VR、全息等輔具高科技展示、高科技產品、科普教育及場景體驗。3月23日,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實地探訪并體驗了館內的各項設施,跟著記者的鏡頭一同嘗鮮吧!
高科技輔具亮相觀眾可親身體驗
仿生智能手、機械外骨骼、霍金同款輪椅,這些平日只能在科幻片中見到的尖端設備,如今都能在科普館一樓親眼見到、親手摸到。
其中,仿生智能手能夠實現每根手指的獨立活動與協作,還能通過傳感器智能調整力度反饋,套上仿生皮膚后更是能夠“以假亂真”。借助VR與全息投影技術,觀眾還能體驗使用仿生智能手抓握物品的真實感受。
現場,工作人員還為記者演示了數款智能輪椅的使用。這些智能輪椅,有的可以幫助下肢殘疾人實現站立;有的利用麥克納姆前輪,能夠極大節省輪椅轉彎空間;有的甚至能通過頭部感應及吹氣實現對輪椅的操控,令觀眾們直呼“神奇”。
不同于首層的尖端科技設備,科普館二層展出的輔具大多已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記者注意到,除專門為殘疾人研發的設備外,還有智能護理床、可自動吸回廢水的花灑、跌倒檢測鞋等面向老年人群體的適用性更廣的設備。這些展品不僅全部都能上手體驗,它們的工作原理也被解構、重現,并通過講解向參觀者進行深入科普。
另外,展館內設有輔具發展史專區,其中不僅有上世紀的舊式輔具,也有從殘疾人家中征集來的自制輔具,并完整地展現了各種義肢的發展歷程。
為了更好地體現無障礙生活的理念,科普館三層搭建了資源教室、家庭、街道等多種日常場景,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無障礙設施為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家庭場景中,安裝有獨特的“天軌”系統,通過與上方軌道相連的吊椅,可以在空間內對失能患者進行移動。據現場工作人員透露,目前此系統已在部分養老機構投入使用。
令記者印象尤為深刻的,當屬“黑洞”體驗。此項目要求參觀者步行通過一段沒有任何光源的長廊,參觀者“失去”視覺,只能利用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在黑暗中摸索前進。約5分鐘的旅程中,記者用手摸到了竹林,腳踩到了沙石,還通過真實觸感“看”到廣州塔、大佛寺等景象,讓記者對盲人的日常有了震撼而真實的體驗。
層層遞進進行全面科普預約小程序即將上線
“殘疾人的輔助器具原來只限于殘疾人使用,但現在的輔具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老年人、傷病者甚至普通人的生活中。”廣東省殘疾人文化體育與康復輔具中心主任王睦雄說。
他介紹,在設計理念上,科普館一樓是輔具高科技展廳,旨在利用高科技手段來吸引公眾對輔具產生興趣,并進行了解,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到了二樓,通過對輔具的技術和原理進行科普,繼續加深公眾對輔具技術的“理性”認識。而三樓則通過場景模式,讓公眾身臨其境進行體驗,從意志層面進一步深化對輔具的認識。“三層空間分別以感性認知、理性認識和意志認同為主題,層層推進,實現向公眾科普的目的,從而推動整個行業的全新突破。”他說。
記者了解到,華南輔具科普館還兼具職業培訓功能,殘疾人可在館內的非遺手工館、無障礙咖啡店等設施學習職業技能。例如,此次引領記者參觀的講解員肖艷就是一名肢體殘疾人。王睦雄表示,一方面,科普館實現了殘疾人的培訓和就業,另一方面,殘疾人作為輔具的使用者和受益者,由他們來講解會更加真實生動,產生更好的科普效果,也真正體現了殘融共建的理念。
據悉,華南輔具科普館位于廣東省殘疾人文化體育與康復輔具中心(番禺區石北工業路541號)。目前,已接待過多個單位團體超10000人次的參觀。科普館正在申請省級和市級的科普基地,歡迎社會團體和公眾前來參觀,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9點至下午4點。“我們正在開發輔具科普館小程序,預計今年6月上線,屆時,社會公眾可直接通過小程序預約參觀。”王睦雄說。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陳倩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