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屹靖是一位00后少年,在抖音上有一個“Range四方”的賬號,有10萬抖音網友跟著他學習氣象知識。小小年紀的他,已經是中國天氣佛山市龍卷風研究中心的合作攝像師。
劉屹靖創造過不少奇跡,比如,他讀高中的時候,很想去大學讀氣象學,將來當天氣預報員,但是名校的氣象學很難考,他和很多高中生一樣陷入升學焦慮,但是,他“自學”成才后,卻在北京大學做了學術報告。
一位網友留言感嘆,劉屹靖雖然是00后,讀過的氣象學論文卻遠遠超過碩士研究生。作為一個科普賬號的作者,他的專業性無可置疑。劉屹靖身上發生的,是典型的21世紀中國故事:一個人只要努力,就能夠在自己的領域內成功,因為社會已經足夠寬闊,給每個人“成為自己”的機會。
小時候,劉屹靖就很喜歡看閃電。他幾歲的時候,就在窗口觀察雷電,身上擦傷渾然不覺。等到慢慢長大,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成為“追風的人”,到處去追逐暴風雨,拍攝閃電河風暴的照片。
這是一個特別的愛好,如果是在10年前,劉屹靖大概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風暴攝影師”,他拍了不少讓人震撼的暴風、閃電照片,包括讓人恐懼的龍卷風。風暴雖然可怕,但是產生的“攝影作品”卻非常美,這讓劉屹靖欲罷不能。
在短視頻時代,這個愛好有了更大的舞臺。劉屹靖注冊了抖音賬號“Range四方”,在上面發自己拍的和風暴有關的小視頻,很快聚集了一些粉絲,有的作品流量相當大。Range這個英文單詞是“范圍”的意思,劉屹靖用它來表達“抵達”、無邊無際的意思,抵達風暴中心,去抓住最危險的美。
有一次他在內蒙古自治區拍攝風暴,當地一位農民沖他喊:“別老拍天上,拍一下我們吧。”他才注意到,暴風雨這種極端天氣給農業帶來的損害。這位牧民的話給他造成很大沖擊,讓他懷疑自己“追逐美”的意義。如果自己的“創作”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還有什么意義呢。
2021.7.14 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微下擊暴流”天氣
他差點放棄,但是這種思考最終讓他視線了升華。他開始注意到風暴的另一面,除了場面震撼和美之外,它也會帶來災害。這讓他想起小時候“做一個天氣預報員”的夢想,天氣預報不僅是傳遞信息,更重要的是提醒人們注意防范災害。
劉屹靖開始轉變自己抖音視頻的風格,他從一個“攝影愛好者”,變成了一個“科普作者”。他不再單純展示風暴的影響,還要加上一些科學分析和災害提醒,什么形狀的云層會帶來暴雨,如何避免被雷擊傷害,如何躲避風暴……他開始閱讀大量科研論文,進行深入的研究。
小小年紀的他,也開始出鏡講解——他實現了小時候的夢想,一個天氣預報員,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對科學的愛和傳遞知識的熱情,讓他欲罷不能,全身心投入進去,不斷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在劉屹靖身上,我們發現了短視頻時代帶來的深刻變革:每一個具體的人,在生活中可能是一個小人物,一個普通人,但是通過努力,卻同樣能成為某一個小領域的專家。“分享知識”本身就讓人感到快樂,也是人進行深入學習的動力。看到自己的知識對社會有用,也被網友所認可,這種肯定,比金錢上的收入能夠給人更大的成就感。
劉屹靖身上發生的變化也耐人尋味。開始他正是追求美和關注度,在危險中感受到快意,但是隨著他拍攝的深入,認識到“攝影的社會意義”,不再只把鏡頭對準天空和云層,還要拍攝大地和人間,開始注意一個創作者的“社會責任”。
這說明,視頻傳播本身,會不斷向創作者回饋正向信息:哪些東西是美的,哪些是大家愛看(有流量),而哪些東西又是有社會價值的?在不知不覺中,他完成了一個視頻創作者的進階。
在抖音上,像他這樣年輕的“科普作者”有很多。年輕人正是學習的大好年紀,一個人通過努力,在某一個知識領域成為領先者,而通過視頻分享,再把自己在知識上的收獲傳遞給更多人——視頻時代,不僅是“全民創作”時代,更是“全民學習”和“全民科普”時代,它是另一個課堂,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一直學習。
(文/張豐)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