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我們,已經不再局限于“吃什么”,而是“吃什么好”。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餐桌上也呈現出更多的選擇,對鮮味的選擇也逐漸多了起來。
但有時候,人卻很矛盾,鮮美的東西人人都愛吃,但提味的味精卻不少讓人害怕,總覺得吃多了會對身體不好。
鮮,其實來自人間
早在1908年,日本池田菊苗教授就發現谷氨酸的味道比較特別,跟酸、甜、咸、苦等基本味覺不太一樣,于是將谷氨酸的味道命名為“鮮”。
當然,這位教授也很精明,他立即對這種可溶性好且味道不錯的谷氨酸鈉申請了專利。
1909年,世界上第一瓶味精在日本誕生。
味精,真的很不安全?
首先需要給大家澄清一點-----味精,真的很安全。
味精屬于一種單純的調味料,化學成分為谷氨酸鈉,是一種由蛋白質所分解出來的氨基酸。這種成分能夠溶于水,溶于水之后有著比較濃厚的鮮味。
而提煉谷氨酸鈉的主要原材料便是淀粉、乙醇、蜜糖、醋酸。然后再進行提取以及精制,就能夠得到谷氨酸鈉,不添加任何其他的增香劑或者是增鮮劑。
科學家已經多次研究過味精的安全性,世衛組織也將它歸為“最安全”的類別。
味精加熱到120℃以上,就會產生焦谷氨酸鈉,會產生致癌?
抱歉,這種想法實在腦洞大開。
本身焦谷氨酸鈉并不會致癌,只是加熱到這個程度味精并沒有鮮味,所以為啥很多介紹時還不忘帶一句-----出鍋前再放鮮味。
若非要說味精致癌,那么鹽也是如此,高鈉飲食會提高胃癌的發病風險。
味精既然安全了,那雞精呢?
很多人都認為,比起味精,雞精可是凝結著雞的‘精髓’。
但事實上,說白了,雞精本身只是雞肉口味的味精,在生產過程中,商家采用跟雞同樣的味道的谷氨酸和糖加熱而來的“雞味香精”,另外還添加了淀粉、核苷酸以及糖等。
不過本質上,雞精的主要成分還是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
當然,有些商家會加入一些雞肉粉或者其他肉類提取物,但量的多少,就完全取決于價格以及廠家了。
雞精,可并不那么健康
雞精的主要原材料仍然是味精,而雞精屬于味精的再加工產品。
除此以外,因此,跟味精一樣,雞精中的鈉含量非常多,每5克的雞精里,就含有1000mg的鈉,相當于一整天調味料的鈉攝入量。
5克雞精有多少呢?相當于一個啤酒蓋的量。
若做飯的時候,如果雞精加多了,鈉的攝入量自然也會超出。
當然,除了雞精、味精以外,不少調味料,比如醬油、大醬、辣椒醬等都含有大量鈉元素。
舉個例子:10g的大醬就含鈉360mg,相當于1.5克鹽;20ml的醬油鈉含量就達到1100mg,相當于3克鹽。
所以,若不想鈉含量超標,除了味精、雞精以外,其他口味咸香的調味料同樣也要少吃。
適當放味精,反而能夠減少鹽的使用
雖說味精也含有鈉元素,但味精與鹽分一起結合,通常會讓菜吃起來更“咸”一點。這也就意味著:相同的咸度,味精+鹽的組合要比單純鹽導致人體攝入的鈉更少。
比起全部用鹽的情況下,少量的味精或者雞精能夠代替一部分鹽,因此在相同咸味的菜肴,還能減少過多的鈉的攝入。
因此,這一切的“前提”還是兩個字----適量,若直接一大勺倒進去,誰也無法幫到你。
所以這張海報,想問下這一鍋湯,得有多鼾啊!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