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開始,山西省科協在中國科協科普部的支持下,成功組織了11屆中國科普攝影大賽。每年征集的作品出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作者之手,融科普性、知識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大賽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知識,啟迪科學思想,為不斷提高公眾對科普工作的認知,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發揮了積極作用。
(資料圖)
觀眾喜愛科普攝影作品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普影像家協會是我國成立的第一家以科普攝影為宗旨的協會,現有會員150位。該協會曾獲得過2014、2015、2016、2021、2022五屆中國科普攝影大賽優秀組織單位獎,協會會員的作品獲得過3次一等獎、5次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就更多了。會長柯思嘉在談到參賽的意義時說道:“參加比賽在于向更多的人普及科學知識。我們協會還組織科普攝影講座,把中國科普攝影大賽的優秀作品介紹給攝影愛好者,從構圖、用光、立意分析作品的優缺點,培養出一支優秀的科普攝影隊伍。讓我印象最深的是,2016年中國科普攝影大賽作品在上海市浦東新區圖書館展出,當時觀眾如潮,撤展那天下著雨還有許多觀眾前來觀展,留言簿上寫滿了觀眾的觀后感,他們希望多多舉辦這樣的展覽,場面令人感動。我們在中國科普攝影大賽的獲獎作品還參加過平遙國際攝影節展覽,連續參加了兩年,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中國測繪學會也曾多次獲得中國科普攝影大賽優秀組織單位獎。該學會科普處副處長譚吉安表示,每次參賽他們都在作品征集時下足了功夫,“每次比賽都得到測繪地理信息會員單位和會員的積極響應,每年參與攝影作品征集的作者、作品數量均呈現增長趨勢,作品質量也在逐年提高。學會領導特別重視此項工作,拿出專門經費支持活動開展,通過學會文化墻、《中國測繪》雜志、獲獎作品專欄等方式廣泛宣傳獲獎作品。通過攝影藝術手段,把測繪地理信息工作者愛崗敬業的精神面貌和他們的艱辛努力向全社會進行展示,在測繪地理信息領域營造出‘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我們學會也將持續開展攝影作品征集工作,將其打造成學會科普工作的品牌。”
用鏡頭記錄是一件美好的事
今年80歲的劉慧民,是太原市進山中學校的一位退休物理教師,也是山西省攝影家協會、山西省政協攝影學會和太原市攝影家協會的資深會員。從第一屆科普攝影大賽開始,他年年參加。他的參賽作品主題涵蓋科學教育、輸電技術、礦石鑒別、綠色生態、地貌景觀、氣候變化等很多方面。退休后,劉慧民和有同樣愛好攝影的伙伴們去過很多地方,云南、新疆、西藏……走到哪兒都帶著相機,他說不是為了去玩,主要就是為了拍照,一群人用鏡頭把看到的、喜歡的景象記錄下來,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朱艷春是太原市中心醫院的一位退休大夫,今年68歲,是山西省攝影家協會會員,先后參加過五屆中國科普攝影大賽并獲得優秀獎。讓她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拍攝的一組攝影作品,名叫《國粹》。有很多外國人尤其是非洲的年輕人想來中國學中醫,當時我省衛生部門在省中醫研究所組建了一個對外交流平臺,辦起了推拿、按摩、針灸的培訓班,都是主任級的大夫現場教授。他們愿意來學,我們的大夫也愿意教,互助互利,既能提高其他國家尤其是非洲國家的醫療水平,又能在世界上推廣中醫醫療技術,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看到這樣有意義的場景,朱艷春就毫不猶豫用相機記錄下來。
馬志方也是一位資深攝影迷,現在是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一位主任醫師,從十幾歲玩相機開始,今年49歲的他,已換了十幾部相機。2019年,他第一次參加中國科普攝影大賽,當時翻拍了一些醫療照片,比如看眼底的、看肺的,因為不屬于原創照片沒能入選。今年他專門帶著兒子回到大同,在渾源縣拍攝了一組關于新能源的照片《參觀大風車》參賽,最終獲得優秀獎。
為提升公眾科學素質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科普攝影大賽利用山西省科協科普工作經費,為優秀作品創作者發放稿費。每年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入圍獎若干。獲獎作品由主辦方收藏,用于與科普宣傳相關的展覽展示、畫冊制作、網絡傳播等。每年還精選出100幅優秀作品在中國平遙國際攝影節期間舉辦中國科普攝影大賽優秀作品展,隨后在山西省科技館、晉中市科技館等場館展出。
組委會發揮科普品牌優勢,共享科普資源,積極嘗試和探索跨省合作。近年來,中國科普攝影大賽優秀作品展逐步走向全國,在上海浦東新區、中國科技館新疆“絲綢之路”科學節克拉瑪依會展中心、寧夏吳忠市圖書館相繼進行了展覽,為提升科普攝影科普效果和提升中國科普攝影品牌影響力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科普攝影大賽促進了科普與藝術、人文的有機結合,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優秀的科普資源,這些優秀的獲獎作品每年都上報給中科協。2018年9月19日,中國科協舉辦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就調用了大量來自中國科普攝影大賽的優秀作品。 記者 李廣飛?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