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一朵中等強度雷暴云 攜帶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能量

發布時間:2019-04-25 09:22:5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caobo

又是一年春末夏初,春暖花開的同時,高影響天氣也進入多發季。像雷暴,往往伴隨著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系統出現,破壞性、影響性極強。

近日,有媒體報道,印度研究人員應用一座渺子(μ子)望遠鏡設施,測出發生于2014年的歷史上最高一次雷暴云電勢,比此前測得云電勢最高紀錄高10倍。什么是雷暴云,發生雷暴云后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將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對其電勢監測又有什么意義?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云地閃電 嚴重危害百姓生活

“氣象概念上,伴有閃電的積雨云就可稱為雷暴云。”國家氣象中心強天氣預報中心高級工程師藍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孤立的雷暴云叫做雷暴單體,其水平尺度約十幾公里,多個雷暴單體成群成帶地聚集在一起則會組成中尺度對流系統,是造成暴雨、冰雹、雷雨大風和龍卷風等災害性天氣的重要系統。

藍渝介紹,雷暴云的出現是對流系統生成的重要指征和表現。由雷暴云造成的閃電,特別是云地閃電,對工業生產、電器領域、百姓生活有著方方面面的危害,中國平均每年就有百人以上因云地閃電直擊而死亡,而造成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則不計其數。除此之外,強盛的對流系統則是造成短時暴雨、雷暴大風、冰雹、龍卷風等各類極端強對流災害天氣的罪魁禍首,直接危害各行業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據了解,典型的雷暴云是具有強烈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的積雨云。這種云垂直伸展較高,如高聳的陡山,頂部可呈砧或鬃狀;底部較暗,時有懸球狀結構。單個積雨云的主體水平尺度在幾公里到20公里左右。雷暴云的發展與熱氣團在不穩定環境中的對流抬升有關。

“超級單體雷暴具有強烈上升氣流和下沉氣流對流活動,相比普通雷暴單體其具有更長的生命史,也具備更大的破壞力。”藍渝告訴記者,在美國,得克薩斯、堪薩斯、科羅拉多位于龍卷風走廊地帶。每年春季,來自于墨西哥灣的濕熱空氣,與來自加拿大和落基山脈的干冷空氣相遇,較易形成超級單體雷暴。由于伴隨深厚、持續旋轉的上升氣流,其外觀與圓形飛船相似,其具備的強“旋轉性”也是導致龍卷風形成的重要因素,成熟的超級單體雷暴所造成的對流性大風常常會刮倒樹枝電纜,隨之而來的暴雨冰雹也會破壞道路建筑,傷害力巨大。

監測系統 最新空間定位逼近米量級

“雷暴云頂部一般較高,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在空氣對流活動中,冰晶、水滴的碰撞、破碎等物理過程,使云中產生電荷。”藍渝說。

云中電荷的分布較復雜,經典的雷暴云電荷結構,上部以正電荷為主,下部以負電荷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間或者云內與地面之間形成一個電位差。當電位差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產生放電。這就是常見的閃電,閃電的平均電流是3萬安培,最大電流可達30萬安培。閃電的電壓很高,約為1億至10億伏特。一個中等強度雷暴云的功率可達1萬千瓦,相當于一座小型核電站的輸出功率。放電過程中,由于放電通道中溫度驟增,伴隨發出強烈的閃光,而空氣受熱后體積急劇膨脹,從而產生沖擊波,導致強烈的爆炸轟鳴聲,這就是人們見到和聽到的閃電雷鳴。

“由于較強閃電,特別是云地閃電,對人們生命安全、家電設備、高精儀器等都可能造成極大影響,因此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對閃電開展了全方面的探測和研究。”藍渝介紹,目前對于雷暴云中放電(閃電)的觀測,主要是通過對閃電造成的各頻段電磁輻射進行遙測,從而科學計算出閃電放電強度信息(電勢、電流)、放電定位和傳播速度。當前主流定位觀測設備能以微秒量級的時間分辨率、百米量級的空間定位精度對閃電放電的詳細過程進行定位觀測,最新的系統時間分辨率可以達到數十納秒量級,空間定位精度逼近米量級。

此外,科學家還通過開展“人工引雷”試驗,通過人工引導閃電擊中專業探測設備的方式,實現對閃電電流、電勢強度等信息的直接測量,收集一手資料,這也是判斷雷暴云閃電放電強度的重要依據。

至于渺子望遠鏡,藍渝表示,其主要應用于宇宙射線的觀測,目前并不是觀測閃電的主流設備。“應該指出,雖然閃電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會伴隨產生各頻段高能射線,但其與宇宙射線的相似性以及此觀測方法應用的科學合理性,目前還并未得到科學界的普遍認可。”藍渝說。

預報預警 雷暴云監測意義重大

藍渝表示,雷暴云是形成強對流性極端天氣的基本必要條件,因此,一定程度上講,對雷暴云的監測是目前強對流災害天氣預報預警業務的基礎與根本。

以我們常見的飛機飛行為例,當發展旺盛的雷暴云頂達到1萬米時,云中上升、下降氣流的垂直速度每秒可達20米至30米,并伴有強烈的亂流。如果飛機不慎進入云中,強烈的氣流會造成飛機中度以上顛簸,如果氣流極為強烈,甚至可以使飛機的飛行高度在瞬間上升或下降幾十米至幾百米。這時,由于飛機的劇烈震動,飛機上的儀表指示往往滯后,不能準確地反映飛機瞬間的飛行狀態,因此飛行員的操作稍有不慎,就會導致飛行事故發生。

當然,對飛機造成最大威脅的還是雷暴云中的閃電。監測發現,當閃電發生時,雷暴云中的電場強度可達到每米2萬伏特以上,可以想象20萬安培的電流所形成的一條溫度達1.5萬至2萬攝氏度的狹長區域,無疑是飛機的禁區,飛機一旦進入,輕則無線電羅盤失靈、電源損壞,重則機毀人亡。

“不僅如此,對閃電活動特征本身的了解,對冰雹和龍卷風這類強對流災害天氣也有一定的指示意義。”藍渝說,一方面,閃電是雷暴云內的物理現象,也是強對流活動生成發展的重要表征。空氣劇烈的上升下沉活動,看不見摸不著,人們難以直接觀測,但閃電,特別是云地閃電的發生,已有多種方法可以實現實時的高精度遙測定位。因此,對閃電的精密觀測,為氣象工作者第一時間捕捉對流活動、判斷對流強度等重要信息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另一方面,閃電活動的變化是果,反應的是雷暴云內對流劇烈程度、電荷結構等物理過程特征,例如閃電的頻繁程度(閃電密度)、平均放電電流強度、放電極性比例及這類量值在時間上的變化特征等精細化要素,在預報和預警業務中對及時判斷雷暴云中對流活動強度變化、判斷如冰雹和龍卷風這類強對流災害天氣的發生,有一定的指示意義。通常意義上,對流單體產生的閃電活動越劇烈,其產生災害性天氣的可能性越高。

藍渝認為,目前,通過數值模式對天氣物理過程開展模擬,在此基礎上進行未來預報,已經成為預報業務的重要技術手段。對雷暴機理認識的加深,定量化的閃電放電過程將作為一種大氣電學物理參量,參與到數值模式計算中,有利于完善其對各類對流活動的模擬方案優化,帶來更加精細更加可信的分析預報產品。

標簽:

上一篇:向日葵為什么會向著太陽?
下一篇:“行云工程”將發試驗星 星間實現激光通信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