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5月31日,斯坦福大學第10任校長約翰·漢尼斯、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清華經管領導力研究中心主任楊斌教授以及湛廬創始人韓焱女士,以跨洋連線的方式進行了一場主題為《什么才是未來教育的要領》的高峰對話。以下內容來自朱永新教授的發言。
——————————————————
今天教育的模樣,是明天中國的模樣
我在今年兩會的手記中寫道,“”。我想從三個角度來闡述這句話。
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
教育是投入最少,但
大家前一段時間聽到任正非講這句話的時候,都覺得很有道理,其實這句話并不是任正非的原創,但是他講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
為什么這么說?
第一,教育有廣度國家才有力量
教育的廣度實際上就是教育的普及程度。從近代的歷史來看,幾乎所有發展最快的國家,在成長最快的時候都是教育普及最好的時候,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所以一個國家教育的普及程度越高,人均創造力就越強,那么緊接著基本的讀寫算能力以及基本的從事生產勞動的能力也會越強。
第二,教育有高度國家才有境界
教育僅僅有廣度還是不夠的,因為那僅僅是把知識進行了傳輸。
就像漢尼斯教授講的,教育必須從T型結構來塑造,我覺得他所說的T上面的一橫,其實與人的情懷、人的理想和人的合作精神更加有關,我把它理解為教育的高度,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僅是培養書呆子或是擁有專業知識的人。
愛
這樣國家才能有境界。一個國家,需要有一批有良知、有境界、有價值感、有信仰的人。
第三,教育有活力國家才有創新
這是說僅僅有廣度、有高度還不足夠,還得有活力。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教育怎么把每個人的內在能量激活、把每個人的潛能充分挖掘和張揚。我們的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活力,我們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價所有的人,那么只有最高分的狀元才能去清華讀書,但這樣招到的其實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學生。就像斯坦福大學招的也不一定就是狀元。
那么標準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其實就是“獨特性”,“獨特性”是評價教育非常重要的標準。我們的教育是補短,就是用清華、北大、斯坦福的標準去要求所有的人。用這個標準來衡量,那么90%以上的人是達不到要求的,而達不到要求就會被認定為是失敗。我將這一類學生稱為“陪讀生”,陪著那些能上清華的人在讀書,最終因考不上清華,就覺得自己很失敗。但好的教育不應該是這樣,好的教育應該是每個人的能量都能被激發出來、調動起來,應是揚長而不是補短。
有活力的教育就在于要把每個人的創造性結合起來,讓每個人成為更好的自己,做到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內在能力,這是一個好的教育最重要的標志。
揚長的教育和補短的教育是兩種教育的方法論,或者說是兩種教育的價值觀,我覺得
我們一直認為人是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是天生有學習能力和學習意愿的,沒有誰生下來就討厭學習。我們在人生最初的時期,是發現這個世界最快的時期、是大腦的突觸形成最快的時期。人類和其他動物相比,天生的本能還是要比其他動物少很多,大部分東西都是后天學習。所以教育只要能滿足人追求探索、好奇的天性,并不斷地激發,那么人就能夠不斷的成長,終有一日成為最好的自己。
現在學校的教育體系是大工業時代的產物,是生產批量人才,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人。在我去年寫《未來學校》時,我設計了一套我認為比較有活力的教育體系,旨在打破現有的學校教育體系,強調“個性”——教育或者未來的教育強調的是“個性”。
一個國家怎么樣才能有真正的創新,我覺得是需要教育更有活力,因此我的首要觀點就是“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如果我們在教育上既重視了廣度、高度,同時也重視活力,那么這樣的國家它一定有更美好的未來。
閱讀是教育的基石
我最近獲得了國際兒童讀物聯盟首屆“IBBY-iRead愛閱人物獎”,也算是為我們中國人在閱讀領域爭得了一個榮譽。這么多年來,我呼吁、關注和研究最多的問題就是,我認為閱讀是整個教育的基石。
《要領》這本書有很大的篇幅在講閱讀,漢尼斯教授還開了他自己的書單,他說他特別喜歡歷史和傳記,這點跟我很像。特別是傳記,我一直認為在成長的歷程中,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個故事,有的人能夠把自己的故事變成一部傳奇,有的人的故事就是一個普通、平庸的故事,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什么樣的生命原型,也就是說你像誰那樣活著?看人物傳記會幫助你不斷地給自己尋找生命原型。那么你像誰那樣活著?這樣一個尋找生命原型、不斷汲取生命能量的過程,往往是通過閱讀來獲得的。所以我理解漢尼斯為什么有這么大成就,為什么他喜歡讀傳記,就是因為他不斷地從那些偉大人物的身上汲取成功的能量。
閱讀為什么是教育的基石呢?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第一,閱讀的過程是精神發育的歷程
我曾經寫過一本書《我的閱讀觀》,在書中提出了我對閱讀的觀點: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特別是個人精神成長的歷程。精神成長歷程來源很多,但人類那些最偉大的思想、最偉大的智慧,乃至于那些最偉大的價值藏在哪里?我說就在那些最偉大的書里,所以湛廬很了不起,把人類那些最好的書不斷地引進中國,向社會大眾推薦。但這些書如果只是躺在你家書架上或學校圖書館里,其實跟你沒什么關系,只有當你閱讀的時候才會真正成為你的一部分,那時你才真正地擁有書中所蘊含的思想和精神。
閱讀的過程就是精神發育的過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去經歷歷史上所有的事件和現實中發生的所有事件, 90%以上的知識是來源于人所生存的時間、空間之外的東西,那就是靠閱讀來獲取,所以說閱讀是整個精神成長最重要的歷程。
第二,閱讀能力是教育水平的標志
也就是說人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的閱讀能力上。縱觀世界上所有的考試評價,會發現閱讀能力始終是評價個人教育水平和學習能力的最基本要素。
我在20年前發起了新教育實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行動就是營造書香校園。我們是最早在中國校園里全面推廣閱讀的,最初運作時,很多父母和老師不太理解,認為我們把教科書念好、把作業做完就行,為什么還要花時間去讀課外書?甚至很多父母親看到我們讓孩子去讀書,就把書撕了,或者藏起來,讓孩子去做作業。
其實我是很反對課外書這個概念的,書應該不分課外或課內。這20年下來我們所做的努力,讓大家都真正意識到閱讀太重要了。閱讀對提升學習成績有著全面的推進作用。我們新教育實驗有5000多所實驗學校,其中有40%在鄉村。有大量的案例是很多鄉村的學校通過讓孩子們大量地閱讀,結果其水平超過了城里的學校。
第三,閱讀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基礎
全民
這次兩會我專門帶了一個提案,我提出要通過閱讀的公平來促進社會的公平。
就算書、書架再貴,它和其他的投資相比還是很便宜的,現在這個硬件在鄉村已經逐漸基本到位了。 另一個難點是教師,想讓所有教師長期留在鄉村是很難做到的一件事,所以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孩子讀書,把好書送給最偏遠的地區、最薄弱的學校、最弱勢的人群,讓那些孩子們在人生最初的時期就能夠得到讀書的好處。這個時候他精神發展就站上了起跑線。去年我們翻譯了美國一位學者合寫的書《知識匱乏》,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觀點是他認為美國社會不公平。不同家庭在早期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得到的閱讀資源不一樣,所以他提出了美國應該有一個新民主主義運動,而新民主主義運動就是從閱讀開始,讓那些最弱勢的人群能夠在他們人生成長最敏感的時期得到最好的書。
我今年在兩會的提案里面也提出政府應該有這樣的工程,配給鄉村偏遠地區的學校最好的書,并跟進閱讀指導,同時給弱勢家庭的孩子送書。我專門研制了一個中國的幼兒、小學生、中學生書目。中學生書目已經正式發布。把這些書送給孩子們,這樣在他們成長的最初階段,就能讀到跟城里的孩子一樣的東西,那么他們就是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所以我覺得閱讀是教育的基石。
未來來自今天的創造
未來總要來,不請它自來;未來已經來,現在有未來
我講過三句話:;這是我對未來的三觀。
未
我們在講未來的時候會覺得未來好像離我們還很遙遠,包括我在出《未來學校》的時候,有8000多人在這本書的讀書視頻下留言, 分兩派在吵架,說朱老師這個是教育烏托邦,不知道哪天才能實現,但我想說其實書里面講的故事和案例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所以未來總要來,不請它自來,擋也擋不住。
書名:《要領》
作者:約翰·漢尼斯
譯者:楊斌 等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好的教育靠誰來創造?最重要的人是校長!
所以
為了塑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教育,我們就應該去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教育,那么好的教育靠誰來創造呢?最重要的人物是校長。
為什么這么說呢?
第一,校長是老師的老師,更需要謙遜的品質
漢尼斯在書中第一個談到的就是謙遜。謙遜,看起來很容易,其實做到是很不容易的。為什么?因為你是校長,你是領導者,你很難把自己放在跟老師和學生同等的位置上,你覺得自己比他們高明,“我說你聽”,所以就很難跟別人去溝通。但其實校長是老師的老師,他更需要謙遜。教育是一個共同體,它不是靠校長一個人去包打天下的。
同時校長身上的很多品質都是從謙遜開始引出的,比如合作,只有謙遜才能合作;比如自信,也和謙遜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所以,我覺得這本書對我們的校長還是很有啟發的,因為我碰到的很多校長,往往個人英雄主義的比較多一些,而謙遜的品質,就少了一些。
第二,校長終身學習的能力,就是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榜樣
漢尼斯在書的最后談到了終身學習,其實這也是未來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因為我一直認為未來的教育方式不是像現在這樣學習和工作是截然分開的:比如像現在,我們一般在清華讀完碩士、博士,然后才開始工作,人生最黃金的時間都在學校度過了, 差不多讀完博士要將近30歲了。我是不主張這么讀書的,我主張二十多歲就應該出去闖天下,就應該創造,就應該一邊工作一邊讀書,我覺得在職學習,就是學習-工作-學習階段式交替式的,它會是一個未來教育的新方向。這樣的好處就是,它更會激發一個人內在學習的愿望,因為結合你的工作,你需要補課,你需要學習,你會“有我”,而且針對性會更強。現在很多進了學校的人,他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也不知道到底自己要做什么,而且他學的很多東西自己是不感興趣的,他的專業都是爸爸媽媽給他選定的,那么在這個時候他很難有比較好的方向感,所以教育其實就在于能夠不斷地去幫助一個人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
作為一個校長來說,只有他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調動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才能調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其實
那么,校長給老師做榜樣,老師給孩子做榜樣,那么你的榜樣做起來了,教育就形成了。所以,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的在教室里“我說你聽”的過程,其實是大家在一起——一起做,一起學,一起研究,一起做項目的過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