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鎖在深院里的古琴斫琴師孫長河

發布時間:2020-08-10 17:13:17 來源:壹點網 責任編輯:caobo

懷著對古琴的一種虔誠和對斫琴師的敬仰,我驅車來到京城的古琴小院拜訪我國著名斫琴師孫長河老師。

孫長河老師在孫登畫像前敬香

孫登之后,一脈相承

小院雖簡陋,但干凈整齊。走進小院,一縷縷杉木的芬芳浸入肺腑。小院里堆放著他四處求來的琴材,一堵墻上掛滿了斫琴工具。房屋大廳,懸掛著孫登的抱琴圖。古琴小院的主人孫長河,正是我國斫琴史祖孫登的第63代嫡系傳人。孫登,何許人?西晉道士,平日深藏山中修道,平時研究道學的書籍,有閑情雅致斫琴撫琴,是阮籍和嵇康的老師。先人為了彈琴修道躲在山洞中,而孫長河則深藏偏遠的小院,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斫琴,可謂孫家的一脈相承。

自2003年,古琴申遺成功后,斫琴技藝有復興跡象,全國各地賣琴和古琴培訓業如雨后春筍。據中國古琴學會統計,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琴廠、琴坊有3000多家,一方面說明古琴在我國擁有很大的市場,一方面也說明目前斫琴界亂相繁雜,以次充好,什么都不懂地也標榜自己是斫琴師的也大有人在。據央視一則非遺公益宣傳片顯示,當今古琴斫琴師僅存7位名家,這其中就包括孫慶堂、王鵬、倪詩韻、孫長河。

年過半百的孫長河,是一個典型的老實人,不善言談。這倒是繼承了1750年前的我國斫琴鼻祖孫登不少基因,據說,孫登有一個好脾氣,除了斫琴撫琴長嘯,非常隨和,周圍的人從來沒見過他生氣。一日,路過此地的一個小混混聽說了孫登的生活習慣,就偏偏不信邪,想了個辦法讓孫登發火。于是,他就一直偷偷跟著孫登。直到有一天,孫登來到一條小溪邊,那人忽然出現在他身后,一下把孫登推進了水里,心想這下他肯定會發怒了。沒想到孫登爬起來卻笑得很開心,就好像是朋友間開玩笑一樣,那人很驚訝,非常敬佩孫登的德行,道歉之后就離去了。史記記載,嵇康隨孫登學道,一跟就是三年,這三年內,嵇康好幾次想孫登詢問他的志向,可孫登照舊沒回答他。等嵇康該要辭別的時候,最后對孫登說,先生當真不理我嗎?這都三年了。孫登這才說,你對火了解多少?火燃燒的時候會發出光芒,但是火自己本身是不需要光的,很顯然,光的作用是發揮給他人使用的。

當孫長河講述孫登的族史時,倒是有點為祖上驕傲了。顯然,他這孫登63代孫對祖先關于"光"的哲理,用到了自己的斫琴生涯中了。從15歲開始跟隨伯父學習木工的孫長河開始繼承祖業——斫琴,四十年來,孫長河一直不敢忘記祖宗的教誨:誠實做人,踏實斫琴,光的作用是發揮出來的給予他人的。雖然孫長河老師閉門簡出,但是因為他所斫之琴還是隨著2019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十一"慶典,使其名揚四海,捍衛了孫登之后的斫琴史上獨特的殊榮。

孫長河古琴榮登七十年國慶大典的花車上

2019年10月1日,著名古琴演奏家趙家珍攜帶著"鶴鳴秋月"古琴榮登建國七十年大慶大典,使得孫長河老師隨著花車上的古琴,而被人知曉,從此孫長河古琴也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

國慶七十周年中國文化方陣花車

2019年10月1日上午,在天安門廣場,國慶閱兵之后的群眾游行隊伍緩緩走來,在"中華文化"方陣中,央視直播鏡頭掃過花車,一位身穿白裙、衣袂飄飄的女士身旁橫放著一把古琴,她微笑著揮手致意。古琴界的人一眼就認出了這是著名的古琴大師趙家珍。而趙老師身旁的古琴,正是孫長河老師的斫制的"鶴鳴秋月"。據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總導演肖向榮老師介紹,當時為了設計古琴的場景時,為了充分表達我國的文化自信,同時每一個細節都要表達其深刻內涵,選什么款式的古琴也讓其頗費周折,在幾十款的古琴中,他偶然選中了孫長河老師的"鶴鳴秋月",無論從琴名和琴的造型上,都符合當今騰飛的中國形象,尤其是其琴體兩側的突出弧線,使得整張琴猶如白鶴鼓翼,富有動感。而"鶴鳴秋月"正是預示著偉大祖國金秋十月如鶴沖云霄,展翅翱翔。孫長河老師的鶴鳴秋月式古琴,琴面采用幾百年以的古老杉木斫制而成,專業定制琴弦,灰胎方面采用鹿角霜和天然生漆,加以孫長河老師獨特的比例精心配制而成,漆面采用獨特的古琴推光工藝,漆面溫潤而富有光澤,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

孫長河老師的"鶴鳴秋月"在國慶七十周年慶典上的亮相,如驚鴻一瞥,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

多年來,孫長河老師獨自在古琴小院,對先人留下的琴式做了潛心研究,并進行大量創作,到目前為止,已經創作了幾十個新樣式。他的弟子楊雪在講述孫老師創作琴式時,滔滔不絕。她告訴我們,只要有外形的創作靈感,孫老師會幾天幾夜不合眼,也要把自己的想像落實在了木板上。"有一次,我開玩笑地說,老師我是屬蛇的,能不能把我的生肖做一床古琴?老師認真地說,只要你能想出來就能做出來。于是,我們師徒二人用了快一個月的時間,設計這床琴的外形,最后終于成功了。這些孫老師創作的古琴,也是根據古琴的基本結構特點,在掌握古琴內在規律的基礎上,融入個人對古琴的審美理解來設計制作的。"

孫長河在挑選琴材

就古琴的創新,相來爭議很大,有人認為制作古琴應該尊重古法,尊重傳統,不應該隨意更改。但是,孫長河老師則認為,古法尊重固然重要,斫琴人只要遵循琴之九德,"奇、古、透、潤、靜、勻、圓、清、芳"即可,不必拘泥于形制,推陳出新也是再創作的過程,現代人的審美標準和審美元素趨向多元化,但是這"九德"是必須遵從的。所斫制的琴既嚴格遵循古法手工制作,又對古琴的外觀、內部構造及髹漆工藝加以改善,這就是孫長河制斫古琴所總結出一套完整并且成熟的制斫流程。

孫長河老師和他和弟子設計出的新款青龍琴

良材難覓,孫長河的選料"千萬歌"

在位于永定河岸邊的古琴小院,孫長河老師一家人就住在這里。每說起關于斫琴的事,徒弟為之落淚,而孫老師卻滿面春風。

斫琴需要好的木料。在孫長河老師的小院子里,一半的空間被斫琴的木料所占據。這些都是他二十年前在福建、云南等地爬山越嶺搜集來的木料,有的時候為了一塊好的琴材,他會步行幾天幾夜,特別晨貴州和云南,往往要翻越很多高山才能步行到深山的老宅子里,經歷過狼襲的驚險,經歷過山洪、滑坡的險境,也經歷過不法之人的圍攻。但是為了一塊心儀的琴料,他把自己拼進去了,把家里所有的積蓄全部投入到古琴這門老祖宗留下的手藝活上了。

收集來 琴材板料

"良木難尋!"孫長河感慨。"一些老木料,實在是難得。因為深山里的少數民族地區的老木料,基本上是上百年甚至是幾百年的老料,這種木料特別適合做古琴,因為它們年代久遠,質地已非常穩定,不會變形,木質也變得十分松透,敲之聲音古樸、渾厚,是做古琴上乘的好料。"孫長河說,古琴選材極為考究,古人斫琴非常講究材料,他們把選材視為制作古琴的首要條件。孫長河在選材上,一不用新材料,二不用從不用懸棺(又稱為漢木)作為琴料,新材料油脂含量高影響音質,而漢木是作古之人的"房屋",用之為大不敬,如此也就違背了琴德。

20多年來,為了尋找上乘的古木琴料,他的徒弟告訴記者:"孫老師在選料上可謂是走遍了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歷盡千辛萬苦"。在古琴小院,孫長河的院里堆一大堆都是上百年的木材,有蟲漏,有雷擊木,有陰沉木。

"這些木材,足夠我今后很多年斫制古琴了!"當然,孫長河也并沒有滿足于現在的"存貨",他說:"這些老木材料越來越少了,只要哪里有,再遠都要去看看,能買就買。"

這就是孫長河老師為何要千辛萬苦千方百計千言萬語千山萬水尋找良材的原因了。孫老師告訴我們:"老房梁均是上乘琴木。在我們家族斫琴史上,向來都有'爺爺備料、兒子制琴、孫子彈琴'之說。祖傳斫琴非常講究材料,他們把選材視為制作古琴的首要條件。"但是孫長河老師也感嘆:"現在很多琴坊琴廠,自稱為老杉木百年老料,事實上真正用得上百年老料的,目前斫琴界沒有多少人,以次充好,以新充老,渾水摸魚的人大有人在。這是有悖于斫琴之德的。"

"隱居"古琴小院,不忘傳承家族手藝

永定河邊的這個占地約一畝地的古琴小院,是孫長河變賣了所有家當買過來的。人家做琴是為了賺錢,孫長河斫琴是為了傳承。"我作為孫登的正根兒63代傳人,如果不把古法斫琴發揚光大,何顏做孫氏傳人?""斫古琴可以修身養性,就更需要專心、靜心,心不靜根本做不了琴,人生不能兼得,做琴,就要守得住孤獨。"孫長河老師告訴記者,為什么叫"斫琴"而不能用"制琴"。孫長河的解釋就是"精雕細刻","斫"除了古意外,更多能體現著斫琴師的復雜工序。據孫老師介紹,一床好琴在斫制過程中,至少要經過木胚制作、合琴、蒙布、灰胎、裝徽位、上漆、上弦等100多道細致的工序。一張琴,從選好材之后,要經過一到三年的晾曬,即便是晾曬好的材料,從定胚成形,再到定音上弦成品,時間跨度至少也達三年,其中晾材需要一到三年,制作需要兩年。孫長河的古琴小院,從不請工人,全部是他自己純手工一斧一鏟斫制,古琴所有的線條、弧度都是用鏟子、銼刀一點點打磨出來,"這樣才能心中有數,保證每一張琴的音色。"因為工序繁多,耗時太長,所以孫長河每年的成品琴只有20張左右。相比廠琴,上了機械化工具,用統一的模板,一年生產幾百床琴,千琴一音,這不符合"千琴千音"的遺訓。據孫老師解釋,為什么古人用斫琴而不是制琴的區別就在于,廠琴就是純機械化生產,機械的強烈震動破壞和改變了木材的原有結構和特性,因此為什么廠琴的聲音總是缺少古琴應有的質感?就是這個原因,而好的斫琴師總是在斫制的古琴中找到遠古的金石音、皮鼓音的韻味。如同目前人們吃不上純純的本真的食品而都是飼料、化肥、激素催生的食品一樣,感覺完全是兩碼子事。

孫長河老師斫制琴形

孫長河老師在刨琴坯

上漆,對于任何一位斫琴師來說,是最難受的。孫長河選擇的是生漆,一般人很容易過敏,他也不例外。起初為古琴上漆,孫長河全身都紅腫……但他一直堅持著。而這還不算什么,2015年,幾天幾夜沒有合眼的孫長河老師,在開材料時,不慎將左手的四個手指切斷,就這也沒有阻止他繼承祖宗的古法斫琴文化,他所斫的琴被琴界稱之為"一指琴"。本以為孫老師的身體缺陷,會讓他難堪,沒想到他卻樂觀看待。他笑說,我們的祖先孫登有一個雅號叫"一弦琴",我這方面也繼承了祖上的蔭福——"一指琴"。

孫長河老師挖琴

孫長河老師打磨首遍灰胎

"斫琴的過程,是修行的過程。歷代琴人,非大才即大賢。"

采訪結束,記者突然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尋覓中華》千古絕響中有對孫登和阮籍的精彩描寫:蘇門山因孫登而著名,而孫登也常被人稱為"蘇門先生"阮籍上山之后,蹲在孫登面前,詢問琴法,但孫登好像什么也沒有聽見,一聲不吭,甚至連眼珠也不轉一轉。阮籍傻傻地看著泥塑木雕般的孫登,突然領悟到了什么?好像被一種神奇的力量催動著,他緩緩地嘯了起來。嘯完一段,再看孫登,孫登竟笑瞇瞇地注視著他,說:"再來一遍!"阮籍一聽,連忙站起身來,對著群山云天,嘯了好久。嘯完回身,孫登又已平靜入定。阮籍知道自己已經完成了與這位大師的一次交流,此行沒有白來。

阮籍下山了,有點高興又有點茫然。剛走到半山腰,一種奇跡發生了,如天樂開奏,如梵琴撥響,如百鳳齊鳴,一種難以想象的音樂突然充溢于山野林谷之間。阮籍震驚片刻后立即領悟了,這是孫登大師的嘯聲,如此輝煌和圣潔,把自己的嘯不知比到哪里去了。但孫登大師顯然不是要與他爭勝,而是在回答他的全部歷史問題和哲學問題。阮籍仰頭聆聽,直到嘯聲結束。然后疾步回家,寫下了一篇《大人先生傳》。

他從孫登身上知道了什么叫做"大人"。他在文章中說,"大人"是一種與造物同體、與天地并生、逍遙浮世、與道俱成的存在,相比之下,天下那些束身修行、足履繩墨的君子是多么可笑。

在與孫長河老師告別之時,記者也仿佛領悟到了斫琴人的胸懷。

看著這個古琴小院,記者撫摸著一床床古琴,仿佛在撫摸著遠古和歷史,心曠神怡,但看到簡陋的古琴小院又有些心酸,孫老師弟子楊雪說了一句話:孫老師現在窮得只剩下這一院子的斫琴古法了!

是啊,為了傳承,孫長河老師離琴近了,離名利就遠了。

(本報記者 )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上一篇:足力健老人鞋產品新升級 新款旅游鞋帶來舒適輕便新體驗
下一篇:科學營養助力兒童成長 君樂寶推出首款全維度36種營養兒童奶粉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