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可以推動一個國家的發展。
然而,無論是“漢芯造假”還是“紅芯造假” ,中國科技圈頻發的造假事件令人震驚,需要所有人提高警惕,事實上也讓越來越多的人對科技公司有了更多的審視和質疑。然而,該如何判斷一家公司是不是偽科技公司,相對客觀的衡量標準應該有哪些呢?
GPLP犀牛財經綜合眾多材料,簡單總結了識別科技型企業的幾個維度:
這家企業是否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是否擁有專利;
這家企業的核心團隊成員履歷及其所作所為;
其產品或者解決方案是否擁有足夠的應用場景;
至于財務營收、產品銷量、市場占有率等因素,對于很多真正的科技創新公司來說,反而并不是最關鍵的判斷標準。原因就在于創新二字,科技創新往往意味著要打破或者顛覆傳統,需要持續的投入、反復的升級迭代、不斷的市場開拓,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克服來自傳統競爭對手的重重阻力。因此科技公司在創立后的很多年里,財務和產品可能都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但從長遠來看并不影響它們為人類釋放科技的能量和光芒。
有人看資產,有人看銷售,有人看盈利,雖然這些很重要,可如果這些就可以代表企業,為什么原來好好的企業會突然不好了?其實資產、銷售、盈利這些常用的尺度,都是結果性的、外表性的,很多時候也是暫時性或者說是機遇性的衡量。因此,我們需要拂去表面的塵埃和紛擾,從源頭去找到一些更本質的東西。
在美國,蘋果、英特爾、高通、亞馬遜、特斯拉等科技型企業極大的推動了美國科技創新,是世界公認的偉大科技公司。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特斯拉成立至今連續虧損了17年;亞馬遜從1995年成立之后,20年里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蘋果1976年成立,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腦Lisa(Mac的前身,開發早期的很多系統軟件都是在Lisa上設計的),被視為蘋果公司最爛的產品在1986年被終止,余貨被埋在猶他州的垃圾堆填區。縱觀歷史,階段性的財務數據,無損于他們的偉大。
在中國,存在這樣的科技型公司嗎?
看專利數量和創新能力,偽科技公司無處遁形
如果一個國家的專利數量明顯上升,從全球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歷史來看,說明這個國家的科技一定正在進步。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中國專利擁有量共計達到了160.2萬件,在專利申請數量上,中國已經連續8年世界第一。
毋庸置疑,專利是評價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公司是否是科技公司的重要標準,在中國專利數量大幅上升的背后,真正的中國科技公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們用這把尺子來量一量柔宇科技。
據GPLP犀牛財經查閱天眼查發現,柔宇科技專利信息共1328條,其中發明專利有663項,發明授權數據共有123條。
此外,據PatentHub專利檢索平臺一份關于《深圳市柔宇科技有限公司專利戰略分析報告》顯示,柔宇科技還有一部分專利在實質審查階段,目前公開的比例并不大,由此可以判斷,柔宇科技專利信息肯定要大于1328條。
圖1:按法律狀態分析柔宇的專利狀態
在柔宇科技的發明專利類型當中,PCT發明專利數量最多,這也就是說,柔宇科技約一半以上的專利在全球多個國家都有申請,中國查詢不到——PCT全稱為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專利合作協定),是專利領域的一項國際合作條約,主要涉及專利申請的提交、檢索及審查等。
圖2:柔宇科技的專利類型進行分析
在柔宇科技這些專利的發明人當中,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及團隊眾多人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劉自鴻的專利數量最多。
作為一個科技型公司,柔宇科技所展現出來的科技實力令人震驚。如果是一家偽科技公司,顯然是不可能成立8年并且不斷推出技術專利的。
在柔性顯示領域,從全球范圍來講,主流技術為三星所主導的OLED技術——主要采用傳統液晶屏和曲面OLED屏使用的多晶硅做背板集成電路,不過硅的物理特性決定了它在柔性彎折可靠性和制造成本上具有先天的短板。
對此問題,柔宇科技最終用最少的經費研發出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ULT-NSSP),該技術采用的超低溫工藝和非硅半導體材料,讓柔性電子技術有了突破性進展——亞太工程組織聯合會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曾稱“柔性電子”是在學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礎上產生的顛覆性科學技術,將帶動萬億元規模的市場。
ULT-NSSP技術研發出來后,一位國內產業巨頭開出了3億美元現金收購的優厚條件,柔宇拒絕了。他們通過籌資,自建了全球首條全柔性屏產線,實現了從1到N的大規模量產,整個柔性電子產業由此在中國正式落地。GPLP犀牛財經曾有機會直接進入該產線進行了實地參觀,整條生產線均由柔宇自己設計完成,自動化程度非常之高。
柔宇官方發布的信息顯示:2020年,柔宇科技發布第三代蟬翼全柔性顯示屏,該產品不僅多項核心指標達到全球先進水平,而且在顯示性能、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一個新的躍升。截至2020年8月,柔宇科技在全球擁有4大研發基地,在柔宇科技2000余人的團隊當中,研發人員占比60%以上,核心團隊中有數百位國內外高端研發和管理人才,包括多位在硅谷及國際學術界和工業界有豐富經驗的海內外工程師、博士。
核心團隊成員是誰,他們都做了什么
人是戰略和執行的連接點,是戰略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柔宇科技創始團隊成員為劉自鴻博士、余曉軍博士、魏鵬博士。
劉自鴻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06年進入斯坦福大學電子工程系。
2012年,他放棄了美國幾十萬美元年薪,將籌得的400萬元全部投入創辦柔宇科技,在深圳留學生創業園一間不足一百平的小辦公室里,和他的清華兼斯坦福校友余曉軍、魏鵬開啟了創業生涯。
為了節省經費,創業初期的劉自鴻經常居無定所在朋友家打地鋪借宿,省下錢花在科研上面。“在創業初期沒有很多投資,我們省下的每一分錢都會是研發經費。后來我們拿到了幾輪融資,投資人都很驚訝每次追投的時候,我們上一次融的錢都沒花掉。”劉自鴻曾表示。
作為柔宇科技的CEO,彼時,劉自鴻的工資只有3660元。
這與中國一些偽科技公司形成鮮明對比。有些騙子公司,成立目的即是騙取國家相關補貼,令人痛恨不已——2017年6月,據《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報道,長沙市人民檢察院指控,從2010年開始,某偽科技公司采取成立空殼公司并虛構申報材料,以及利用不符合申報條件的公司偽造、編造申報材料,采取共同申報或者互相糾合申報的方式,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申報并騙取國家引導基金投資保障科技專項資金合計1322萬元。沒有專利,沒有產線,沒有真正做事情,這樣的偽科技公司無一例外都迅速露出原形。
對比柔宇的核心團隊成員,劉自鴻曾如此描述他的典型一天:每天5點多從深圳南山家中起床,6點多到公司,趁著其他人都還沒到,在接下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里思考很多問題,然后開始一個CEO處理事務的繁忙一天,直到晚上八九點甚至更晚,才會離開。可以說,劉自鴻的生活也非常簡單,“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公司創始人之一的余曉軍畢業于清華、斯坦福,創立柔宇科技之前一直在IBM工作——工作穩定且體面,在美國屬于典型的中產,然而最終,他們賣掉了紐約的房子,帶著孩子與劉自鴻一起回到深圳創業了。
柔宇科技的另外一個創始人魏鵬也是專注于科研攻關的高級技術人才,目前擔任柔宇科技副總裁。他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目前主要負責柔宇北美和歐洲區域的業務,包括前沿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及市場推廣、銷售。
據了解,柔宇團隊從成立到現在420多億的估值,柔宇的初創團隊還有50%左右的股份,截至目前沒有一個人套現。過去40多億的投資中,股東也沒有一家對外進行工商變更和轉讓退出。柔宇科技在2019年之前的所有融資,全部投到科技研發和工廠建設中。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鮑哲南教授表示,“在全柔性顯示領域,柔宇創新開發的超低溫非硅制程集成技術,是當前全球范圍有望革新傳統顯示產業的原創技術。創始團隊劉自鴻博士、余曉軍博士、魏鵬博士都來自清華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分屬電子工程、材料、化學領域內全球頂尖的科學家和創新家,恰好組成了柔性核心技術的‘三叉戟’,這在全球柔性集成電子技術領域是一個處于金字塔尖的組合。不同學科領域頂級的有機組合,構建了柔宇技術突破的基石。”
有這樣世界頂尖的核心團隊,如果還有人說柔宇是一家騙子偽科技公司,你信嗎?
跳出“貿工技”,“技工貿”路線推動應用落地
眾所周知,聯想的“貿工技”路線是早期中國企業普遍采取的一條發展路線。在那個需求遠大于供應的年代,先通過貿易把國外或者發達地區的產品引入國內和不發達地區市場,是一條無可厚非的捷徑。它解決了資源配置的問題。隨后企業再介入生產制造環節,通過OEM和勞動密集型的低端制造進一步獲得發展紅利,然后不斷學習慢慢進行技術研發,積累自身的技術能力來升級制造和貿易。在特定的歷史階段,“貿工技”成就了大批本土企業,也誕生了企業在toB和toC上的分類方式。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貿易和制造所帶來的紅利進入瓶頸期之后,對于核心技術的依賴就逐步顯現出來。人們發現技術跟隨的端弊越來越明顯,學習和跟隨國外先進技術不僅很難超越先進,而且還會因為政治外交甚至自然災害等外部因素而陷入到被“卡脖子”的境地。于是,“技工貿”路線開始被廣泛關注。
中國的“技工貿”路線——指先開發自有新技術,然后通過生產制造實現新產品批量上市,再進行市場開拓和銷售,獲得新技術、新產品所帶來的豐厚利潤。簡單講,就是通過技術創新來驅動生產制造和市場。在當今逆全球化的新形勢下,尤其是“一芯一屏”和“國產替代”的國家戰略背景下,“技工貿”路線顯然更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和需要。
柔宇科技選擇的就是“技工貿”路線——先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柔性電子新技術,隨后迅速將技術進行產業化實現規模量產,進而推動產品和解決方案的落地應用。據悉,柔宇科技所研發的柔性電子技術正在逐步應用于航空、汽車、傳媒、家電等多個領域,在這個過程當中,柔宇科技趟出了一條“B2B+B2C”的發展模式。
“柔性技術在終端產品上并不成熟,在形態上可以做很多東西。我們自己的團隊第一時間接觸到這些技術,會發現一些市場上還沒有的應用場景和新產品,自己做比別人做的更快。關鍵是,還可以迅速形成“研發—應用—反饋—研發”的閉環。經過幾次循環,新產品可以快速孵化成熟。”柔宇科技負責人表示,柔性技術尚未達到大規模商用階段,因此在推動技術解決方案產業化方面,公司在智能終端、智能交通、時尚傳媒等六大行業內作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探索和嘗試。
“B2B”主要是基于柔宇科技自主研發的全柔性傳感與顯示技術,柔宇科技為眾多企業提供了綜合解決方案——全柔性觸控屏幕搭載在任何物體的表面,可以不受空間條件限制,為用戶帶來“萬物皆可交互”的體驗,增強企業服務用戶的能力,比如空客、LV、豐田汽車、格力家電、瀘州老窖等國內外500多家不同行業企業。
“B2C”是指柔宇科技的系列終端產品,比如折疊屏手機柔派,柔記2智能手寫本等產品,一方面與其他消費電子企業一樣通過產品實現營收,另一方面也藉此不斷推動消費者認知和市場培育,這是柔宇科技近年重點發力的方向。
2020年8月,柔宇科技的智能手寫本RoWrite柔記2正式上市銷售,這是一款采用柔性傳感技術的電子手寫類設備,基于輕薄柔的電容式傳感技術將普通紙筆書寫的內容進行電子化,并自動上傳和存儲。該產品推出后憑借親民價格與優質的性能,獲得了商務、教育、手繪和手帳愛好者等人群的高度認可,銷售量和好評量在京東同類產品當中均遙遙領先。
這款產品只是柔宇科技眾多消費電子產品的冰山一角。
內部消息稱,9月份柔宇的第二代折疊屏手機柔派2還將批量上市。
分析人士指出,柔宇有獨家的技術優勢,不論B2B還是B2C,都是在把柔性電子技術盡可能產業化,并應用到更多產品當中去。通過技工貿的產業化運營,柔宇可以發掘更多的應用場景,積累行業經驗與客戶資源,為柔性電子的爆發增長蓄積能量。
而這一切,正是那些真正的科技公司所做的事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