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文件。何謂“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發布這份文件的目的是什么?文件包含哪些主要內容?對公眾健康將產生什么影響……該文件的編制組專家就相關問題做了解讀。
動員公眾效率最高
公眾參與是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進一步增強公眾的生態環境與健康意識、倡導綠色健康生活方式,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要求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三五”環境與健康工作規劃》的部署,生態環境部組織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對2013年發布的《中國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試行)》文件進行了修訂,形成新版本,于近日印發了《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公告2020年第36號)。
這份文件將引導公民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生態環境與健康息息相關的理念,普及現階段公民應具備的生態環境與健康基本理念、知識、行為和技能,以此動員公眾力量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身體健康,共建“健康中國”和“美麗中國”。它也是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專業機構、社會機構、大眾媒體等向公眾進行宣傳教育、科普傳播的重要依據。
提升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有什么必要性?對此,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損害鑒定評估中心主任朱忠軍指出,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身體健康,既需要政府重視,也需要每個公民身體力行,而動員公眾力量是最具普惠性、最有效率的措施。
朱忠軍介紹,編制組先后組織數十名專家進行專題研討,經過廣泛征求意見、逐條審議、專家論證等環節,歷時1年完成修訂工作。此次修訂將“環境與健康素養”修改為“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指導公民認識到生態環境的價值及其對健康的影響,了解生態環境保護與健康風險防范的必要知識,踐行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并具備基本的保護生態環境、維護自身健康的行動能力。
擴充“綠色健康生活方式”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工作人員陳昱介紹,《中國公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主要是對2013版中存在交叉的內容進行了整合、重新分類,進一步完善邏輯關系,其內涵和總體框架與2013年版基本保持一致,最終設置了30個條目,包含“基本理念”7條,強調正確認知、科學理解環境與健康的關系,突出預防理念和責任意識;還有13條公民應了解的“基本知識”,涵蓋空氣、水、土壤、海洋、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輻射、噪聲多個方面;另外有10條公民應執行基本行為和應掌握的技能,包含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相關信息獲取、理解、運用及應急、監督、維權等技能。
陳昱指出,對比2013年版,在“基本知識”板塊中新增了對海洋環境、生物多樣性保護、氣候變化的關注,在“基本行為和技能”中擴充了綠色健康生活方式和行為的有關內容。
百人中不到13人具備環境與健康素養
陳昱還透露,生態環境部2018年組織完成了“首次中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調查”。調查采取多階段整群隨機抽樣,對42015名來自15省(區、市)的90個縣(區)、180個村(居委會)的15~69歲常住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1404份。調查最終形成三大結果。
一是2018年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的總體水平為12.5%,相當于平均每100個15~69歲的人中,還不到13人具備基本的環境與健康素養。
二是不同群體間差異明顯。城市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顯著高于農村居民,分別是16.9%和8.1%;男性居民素養水平高于女性,分別為13.9%和10.9%;20~29歲人群的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最高,為18.3%。在城鄉、不同性別和不同年齡人群中,素養水平隨文化程度增高而明顯升高。
三是素養水平提升工作中應重點關注“科學知識素養水平低”這個問題。從分類素養看,我國居民環境與健康基本理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素養分別為25.3%、5.8%和25.4%,其中基本知識素養水平是個明顯短板,遠低于基本理念和基本技能,這也意味著科學知識素養水平低的問題尤為突出。
七大行動提升公眾素養
朱忠軍介紹,2019年7月,“居民環境與健康素養提升工作”被納入到《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的“健康環境促進行動”。根據行動目標,2022年和2030年我國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要分別達到15%及以上和25%及以上,而2018年的調查結果顯示總體水平為12.5%,離目標還有一定距離。
他說,在調查中,公眾對“良好的環境是生存的基礎、健康的保障”等問題的正確回答率較高(接近80%),但也有近20%的受訪對象不能正確認識環境與健康的基本關系,“理應所有人都具備這些最基礎的認知,所以基本理念的普及仍需加強。”
朱忠軍還強調,應加強基本知識方面的傳播,雖然調查內容涉及的眾多問題并不難,但要了解與空氣、水、土壤、噪聲、輻射等這么多方面的科學知識,也并不容易。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是個新領域,還必須加強科普宣傳工作。
朱忠軍注意到,在各年齡段人群中,15~19歲居民的基本知識分類素養水平最低,僅2.2%。這一人群絕大多數是在校學生,“不能忽視青少年綠色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還應加強他們對風險、暴露等基礎科學概念、基本科學知識的理解。”
對于農村居民的環境與健康素養水平顯著低于城市居民的現象,朱忠軍指出,這與人群受教育程度、經濟發展水平、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宣傳普及覆蓋程度等因素有關,所以開展素養提升工作應努力走進鄉村、深入村居。
朱忠軍強調,已有調查結果顯示,調查對象對風險、暴露等有關基礎科學知識的正確回答率比較低。“風險時刻與我們相伴,它們不可怕,關鍵是如何理解和防范風險,使之對健康的影響處于可接受水平。如果公眾普遍掌握了有助于正確判斷環境與健康問題的基礎科學知識,對提升風險溝通的效率將有裨益,有利于澄清并避免謠言傳播、化解鄰避效應等環境相關社會問題。所以下一步需要結合常見熱點問題,采取公眾易于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加強環境健康風險溝通工作,引導對風險因素的理性認識、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朱忠軍還介紹,目前,為做好素養提升工作,生態環境部組織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根據2018年的調查結果,起草了《居民生態環境與健康素養提升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建立素養提升工作體系”“加強素養科普能力建設”“傳播普及知識、行為和技能”“開展生態環境健康風險溝通”“大力提升農村居民素養”“關注提升青少年素養”“建立監測評估系統”7項行動。這份方案已經印發給全國生態環境系統進行組織實施。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