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秸稈利用,看似‘吃干榨盡’,實則效率低下。”2月17日,山東省“兩會”期間,唐一林代表帶來的一份調研報告直指“秸稈還田導致的海綿田、蟲害泛濫以及秸稈利用低效問題”。由圣泉生物質研究院、中科院化學所、理化所、等七單位合作的新工藝可對癥下藥,從一根植物秸稈中淬煉出近十種高科技產品,讓農民兄弟“秸稈價值大于糧食價值”的愿望變為現實。
唐一林向記者展示了這份報告,上面按照2016年的權威數據,山東省農作物秸稈總量約為8527萬噸,綜合利用量7482萬噸,其中機械化粉碎還田后肥料化利用占62.9%,青貯氨化等飼料化利用占19.9%,生物質發電、大型沼氣和熱解氣化燃料化利用占7.5%,基料化利用發展食用菌占4.6%,造紙等原料化利用占5.1%。
“從表面上看,我們初步形成了農用為主、五化并舉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但唐一林發現,仍有1000萬噸左右的秸稈成了“漏網之魚”,導致了讓人頭疼的焚燒問題。他認為,秸稈還田并不能“一勞永逸”,后者連年堆積在大田中,形成“海綿田”,影響播種、出苗率、抗倒伏性;此外,還田的秸稈上附著大量幼蟲,加重了病蟲害。
秸稈“全身是寶”,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占比不少,但唐一林發現,傳統技術無法分層提取,這意味著在利用一種組分的同時把其他的組分當作廢料除去,這種低值化應用導致了秸稈價格難以上漲。
最近,已有近40年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積累的濟南圣泉生物質研究院,與中科院化學所、中科院理化所、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大學、山東大學等科研機構聯合攻關,研發出生物質精煉新工藝。記者了解到,這項新工藝,已經在唐一林擔任董事長的濟南圣泉集團落了地。
“從秸稈里提煉出的木質素經高效催化可轉化為乙苯、苯乙烯等高價值芳烴化學品,能夠生產應用于航天發動機(火箭和沖壓)和航空發動機(渦噴)的生物航空煤油。”唐一林說,這種“從秸稈中提煉航空航天煤油”的技術已經小試成功,正在進行中試。
在半纖維素利用上,新工藝可同時生產糠醛、木糖,使半纖維素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同時進一步生產聚酯(滌綸)、復合材料、聚氨脂等主要原材料;在纖維素利用上,該工藝可生產優質紙漿、紡織纖維用溶解漿、非糧燃料乙醇、納米纖維素等。在木質素利用上,新工藝分離出低成本、高活性的木質素,很容易進行分子設計,并按期望的合成路線進行反應,進而合成出各種各樣的有用的化學品,比如木香樹脂、染料分散劑、瀝青乳化劑等高附加值木質素產品;同時,可代替脲醛樹脂和酚醛樹脂作為板材粘結劑生產無醛綠色板材。
當然,這項看似高大上的工藝并不是“飄在空中”,而是牢牢“接著地氣”。唐一林算了一筆賬,按僅生產紙漿、糠醛、木糖計算,單個項目利用20萬噸秸稈夠經濟規模,40萬噸最具規模優勢,后者投資13.06億元,投資回收期為4.31年,內部收益率38.56%;如果將該工藝在山東推廣,即使只有10%的份額,也可為農民增收48億元/年。
作為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唐一林之前多次呼吁推動秸稈高值化利用。今年,山東省“兩會”,他就此帶來了四個建議:第一,政府、企業聯動,出臺補貼,加快秸稈離田;第二,合理布點,建設生物質精煉項目;第三,推動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建設基地建設;第四,加大企業稅收減免力度。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