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太平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并引發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泄漏。此次事故在國際核事件分級表中被評為第7級(最嚴重等級),與1986年震驚世界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等級相同。事故發生后,福島核電站周邊10千米內的居民被立刻疏散。
那么問題來了,核泄漏后帶來的核輻射到底有啥可怕,會讓人們“談核色變”呢?
我們先來看一組圖片:這是美國攝影師保羅·弗斯科拍攝的切爾諾貝利核輻射后遺癥受害者:
核輻射帶來的危害不言而喻,僅僅是核輻射后遺癥患者的圖片就會讓人不寒而栗。難道所有的輻射都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嗎?輻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別著急,讓我們先從輻射的發現史講起……
帶有“輻射性”的粒子是何時被發現的?
最早在1895年11月,德國物理學教授威廉·倫琴發現一種眼睛看不見但能穿透物質的射線。因不知其名,故稱為X射線,一般俗稱X光,并因此在190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緊接著在1896年2月,法國科學家亨利·貝克勒發現鈾的化合物會發出一種不同于X射線,但也具有穿透能力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線,稱它為鈾放射線。他是第一位發現放射性的人。
1897年英國物理學家約瑟夫·湯姆孫在從事陰極射線的實驗中發現帶負電粒子(現稱為電子)。
次年,1898年7月在法國巴黎,居里夫婦兩人首次從瀝青鈾礦中提煉出一種新元素,命名為釙 (Po)。同年12月又成功地分離出另一新元素鐳 (Ra) 。“放射性” (radioactivity)這個名詞就是居里夫人所創的。
1899年新西蘭物理學家,原子核物理學之父歐內斯特·盧瑟福發現了帶2個正電單位的α粒子,稱為α射線,且證明帶一個負電單位的β射線就是電子。
1900年法國科學家保羅·維拉爾發現另一種電磁波射線,能量比X射線還高,命名為γ射線。
不帶電的中子是最后被發現的,遲至1932年2月才被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查德威克發現。
產生輻射的物質都成了“戴罪之身”?
一提起輻射,普通公眾的第一反應就是癌癥和基因變異。這里咱們先搞清楚兩個概念: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
同樣都是電磁輻射,二者的區別在于輻射強度的大小,以及是否能夠產生電離。輻射能量較強,能夠產生電離的輻射,就是電離輻射;反之,則是非電離輻射。
人們害怕的“輻射”究竟是哪種輻射呢?
沒錯,就是電離輻射。電離輻射能直接破壞DNA,有致癌風險。我們知道的核輻射(原子彈爆炸、日本福島和前蘇聯的核泄漏事故都可造成大面積的核輻射)、醫用儀器(CT、X射線)、自然放射源(大自然中存在很多天然放射性元素,它們廣泛存在于石頭、土壤和空氣中)這三種都屬于電離輻射。
非電離輻射不足以引起基因突變,不會致癌。我們日常接觸的手機、電視、電腦、微波爐、路由器、衛星接收設備等所產生電磁輻射,均為非電離輻射。到目前為止,并沒有充足有效的證據證明生活中常見的非電離輻射能夠致癌。
核泄漏有啥危害?人們為啥“談核色變”?
再回到文章開始提到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核泄漏事件。核泄漏對人類的影響表現在核輻射,也叫做放射性物質。這種輻射屬于“危險又可怕”的電離輻射。
放射性物質可通過呼吸吸入,皮膚傷口及消化道吸收進入體內,引起內輻射,y輻射可穿透一定距離被機體吸收,使人受到外照射傷害。
而核泄漏帶來的最大的長期健康風險是癌癥。如果機體不能很好地修復輻射帶來的破壞和改變,我們的基因有可能產生突變。這些突變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癥風險,還有可能被傳遞下去,使得輻射的作用在子孫身上展現出來。這些作用包括較小的頭部與腦部、眼部發育缺陷、生長緩慢和嚴重的認知學習缺陷。
如果一個人暴露在核輻射污染時間過久或者超過容忍劑量,會有哪些癥狀呢?
受到核輻射污染后,一般會在幾個小時內出現頭暈、嘔吐的癥狀,隨后還會伴有腹瀉、頭疼以及發燒等癥狀。
出現了初期癥狀之后,幾個星期之內,患者會出現極為嚴重而且不一樣的病兆。如果患者受到的輻射劑量很高,患者內部器官會廣泛受損。
一個健康的成人可容忍的輻射劑量大約是4戈瑞(1焦耳/千克Gy),超過這個劑量,致死率可以達到50%。
核輻射的相關內容我們先介紹到這里,讓我們暫時忘掉剛才的“沉重與恐懼”,接下來聊聊和我們日常生活更為貼近的幾種輻射場景:
照一次CT、X光對身體傷害有多大?
我們去醫院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帶輻射的檢查,比如照X光、CT等等。這些檢查項目通常有一些醒目的輻射警示牌,而且有一道厚厚的金屬門與外界隔離,醫生們好像也不愿在檢查室里逗留,而是“躲在”隔壁的房間里操作。不禁讓人懷疑,CT和X光對身體的傷害真的很大嗎?
在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一點:“脫離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雖然上面提到CT和X光都屬于有致癌風險的電離輻射。但事實上,常規的診斷性X射線檢查(CT、X光、胸片)輻射限制在安全劑量之內,致癌的幾率微乎其微,可以認為是完全安全的,所以不用擔心有什么副作用。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和CT檢查場景類似的核磁共振是磁場成像,而不是X射線,沒有放射性,所以對人體無害。到目前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任何關于醫院使用核磁共振機引起危害的報道,也未發現病人基因突變或染色體畸變的發生率有增高。
手機也有輻射,睡覺時放枕邊有沒有危害?
先來看看官方的解釋: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已經將手機電磁輻射劃歸為“2B”級致癌物:“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并不充分;或對人類致癌性證據不足,對實驗動物致癌性證據充分”。
這個有些“繞腦”的解釋是在告訴我們,對于人類來說,睡覺時將手機放在枕邊,僅僅有可能致癌。這種可能性究竟有多大,還需要后續觀察,沒必要太過恐慌。
手機放枕邊的后果雖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依然建議睡覺之前讓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離自己遠一點,畢竟睡眠不好也會對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另外,長時間刷機盯著屏幕,也容易出現眼睛干澀,視疲勞等癥狀。如果在黑暗中長時間玩手機,還有可能增加青光眼的發生風險。
基站的輻射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嗎?
在基站方面,我國的《電磁輻射防護標準》規定了手機頻段的輻射照射限值為一天24小時任意連續6分鐘的平均功率密度為40微瓦/平方厘米,而美國的是600微瓦/平方厘米,兩者相差了整整15倍。而實際在執行的時候,運營商考慮到信號的疊加,工程施工控制在8微瓦/平方厘米以內。
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基站天線輻射會對人體產生影響,所以沒有必要對基站輻射產生恐慌。有些人甚至認為基站輻射會導致疾病,其實完全是心理作用。
另外,電磁輻射是距離越近、受輻射時間越長,所受到的傷害越深。而一般的居民家樓屋頂上安裝的手機基站離我們的距離為安全距離,所以這種影響是比較小的。
所以,以后如果遇到小區業主質疑基站有輻射拒安裝的事兒,咱還是用科學說話,別跟著湊熱鬧了。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