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中國科研人員創新變“毒藥”為“解藥” 為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新手段

發布時間:2019-09-17 14:54: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caobo

9月17日電(陳靜 葉佳琪)開發新的、具有選擇性的廣譜化療藥物是當下腫瘤藥物開發的前沿方向。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17日披露,該院專家攜手上海交大化工學院,將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多環芳香烴(PAHs)及其相關衍生化合物加以改造后,應用于腫瘤治療。

他們研究發現,原本具有潛在的致癌性的物質,經過結構改造,竟從“毒藥”變成“解藥”,能選擇性殺傷多種腫瘤細胞。該研究為腫瘤精準治療提供了新的手段。同時,這種變“毒藥”為“解藥”的藥物研發方法將為腫瘤治療領域提供新的研發方向。

劉培峰及其研究團隊等創新變“毒藥”為“解藥” 芊燁 攝

劉培峰及其研究團隊等創新變“毒藥”為“解藥” 芊燁 攝

據透露,國際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尖端科學》剛剛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中心實驗室劉培峰團隊和上海交大化工學院邱惠斌團隊合作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率先證實,經過結構改造形成的“非平面多環芳烴(PAHs)——小分子氮雜螺烯季銨鹽([4]helicenium)”,在低濃度能夠選擇性殺傷多種腫瘤細胞,包括肝癌、肺癌和白血病,而對相應組織來源的正常細胞無明顯毒性作用。中國學者們還闡明了其中的機理。

目前,惡性腫瘤已成為中國城市居民死亡首要原因,但是人們對腫瘤發生發展的本質仍不清楚,這也直接導致了腫瘤治療方法的匱乏。因此,開發新的腫瘤治療手段已成為腫瘤領域亟待解決的核心任務。

當前,對于中晚期腫瘤病人的藥物治療主要依賴于“不分敵我細胞”全覆蓋的傳統化療和針對癌細胞分子蛋白的“精確指導”的靶向治療。據介紹,前者因為缺乏選擇性,有著很強的毒副作用,并易出現耐藥;而后者由于缺乏足夠的靶點,絕大多數中晚期腫瘤病人的治療并不能從中獲益。

劉培峰告訴記者, PAHs能夠與DNA結合,具有殺傷細胞的潛能。但同時,PAHs及其衍生物被認為具有潛在的致癌性,它們在生物學領域中的應用嚴重受限。

研究發現,比起臨床常用化療藥物順鉑,[4]helicenium對肝癌細胞具有更好的殺傷效果。該研究發現的具有廣譜選擇性的[4]helicenium有望成為腫瘤精準治療新的藥物選擇和治療策略。

標簽:

上一篇:中國科研人員發現診斷人體肝臟纖維化的潛在標志物
下一篇:俄羅斯太空機器人返回地球后無法啟動 正在研究原因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