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研究發現:人類約4.5萬年前在太平洋近大洋洲定居

發布時間:2021-04-16 11:14: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caobo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研究論文,揭秘太洋地區的人類血統稱,人類走出非洲后,約在4.5萬年前在大洋洲定居,3200年前左右才有人類抵達遠大洋洲。

最新發表的這項研究詳細分析了太洋地區的人群歷史,通過基因組研究幫助闡釋人類演化、古人類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以及古人類對島嶼環境的適應。

該論文介紹,太洋地區可以分為大洋洲和遠大洋洲,其中,大洋洲包括巴布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和所羅門群島;遠大洋洲包括密克羅尼西亞、圣克魯斯、瓦努阿圖、新喀里多尼亞、斐濟和波利尼西亞。人類走出非洲后,約在4.5萬年前在大洋洲定居。人類在遠大洋洲定居的時間則要晚得多,3200年前左右才有人類抵達遠大洋洲,包括來自現今中國臺灣的人群。

為進一步了解這段歷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斯德研究院路易斯·金塔納·穆爾奇(Lluis Quintana-Murci)和艾蒂安·帕汀(Étienne Patin)及同事,通過分析太洋地區20個人群317名現今個體的基因組發現,大洋洲個體祖先的基因池在他們在此定居前曾發生縮小,到了約2萬到4萬年前,這些人群開始分化。很久以后,來自現今中國臺灣的人群抵達了大洋洲,并與大洋洲人群發生了頻繁的基因混合。

他們的研究還顯示,太洋人群的個體還攜帶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丹尼索瓦人的DNA是經過多次基因混合事件后獲得的,說明現代人與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在亞太地區較為普遍。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與免疫系統、神經發育、代謝、皮膚色素沉著相關的功能有關,而丹尼索瓦人的DNA主要與免疫系統的功能有關。

論文作者認為,由此可見,基因交流形成的基因庫或幫助最早的定居者抵御當地的病原體,這有助于他們適應島上的新環境。(記者 孫自法)

標簽: 人類 太平洋 大洋洲

上一篇:德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實現太空原子干涉測量 有望更精確探測引力波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完整縣城首次被發現 30余位考古專家齊聚實地考察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