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里那個百花開。”這一句經典的歌詞膾炙人口、耳熟能詳。但是,花朵是如何演化起源的?它和動物的演化有著本質的區別,也是古生物學領域長期致力解決的難題。
近日,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史恭樂研究員領銜的中美國際團隊最新在花朵起源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們通過對在中國內蒙古東部發現的1.26億年前硅化植物群化石,以及英國侏羅紀和南極三疊紀相關植物化石進行研究,結果表明,有花植物(也稱被子植物)的祖先類群早在距今2.5億-2.6億年就已經分化出現。
這一古生物研究領域重要研究成果論文由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達爾文感到困惑不解的有花植物進化論相悖之謎,也由此獲得一定程度破解。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進化、種類最豐富(約有30萬種)、生態習性最復雜的植物大類群。“被子植物有兩個特征:一是心皮,心皮是包裹了一個或多個胚珠的雌性生殖器官;另一個為包裹著胚珠杯狀結構殼斗的一個外組織層,它是被子植物不同于其他種子植物的特征。” 史恭樂介紹,研究清楚這些特征最早如何出現,是明確被子植物起源的一個關鍵要素。分子譜系學重建的種子植物系統發育認為,現生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是遠親,所以,回答被子植物起源的問題,需要在絕滅化石類群中尋找被子植物的近親。但長期以來,科學家并未找到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祖先化石證據。
2017年,史恭樂領銜的中美科研團隊在內蒙古霍林河盆地發現一個特異埋藏的早白堊世硅化植物群(距今約1.26億年)。該硅化植物化石不僅完整保存植物器官的三維形態,還保存植物體組織和細胞的細節信息,是古植物學研究的理想材料。
史恭樂告訴《科技周刊》記者,科研團隊通過重建化石植物的三維外觀形態和內部解剖結構,發現其中已絕滅的一類種子植物——盔籽,具有類似被子植物原始類群外珠被的結構——包裹種子的彎曲殼斗。裸子植物的種子僅有一層珠被,而被子植物的種子則具有兩層珠被,這被認為是被子植物區別于裸子植物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基于已發表的種子植物形態數據矩陣和本次研究的新認識,研究團隊重新構建了一個包括31個分類群和83個性狀的形態數據矩陣,通過不同方法的譜系發育分析均顯示,包括盔籽植物、開通植物、舌羊齒植物等在內,具有相似彎曲殼斗的絕滅種子植物是被子植物的近親,并很可能包括了被子植物的直接祖先。
這一大類絕滅種子植物化石可追溯至晚二疊世,表明被子植物的祖先類群可追溯到中生代以前,早在距今約2.5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并非在白堊紀突然出現,比花朵在早白堊世或中白堊世的出現要早很多。
被子植物對人類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至關重要,所以其起源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是演化生物學中最重要的科學問題之一。19世紀的早期古植物學研究發現,被子植物化石在白堊紀地層中突然大量出現,這似乎與認為生物演化是漸進的進化論相悖,達爾文對此感到困惑不解,稱之為“討厭之謎”。
史恭樂表示,中美團隊最新對被子類植物基干類群的種子著生器官的形態及其同源性研究,對學界認識被子植物冠群的關鍵特征心皮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關研究進展是中國古植物學對被子植物演化理論認識的重要突破,為理解被子植物白堊紀之前的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也部分程度上回答了達爾文的“討厭之謎”。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宣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