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我國首個高能重離子束輻射誘變北方粳稻新品種在吉林省大安市測產。專家組嚴格遵守國家相關規范,宣布中國科學院“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大安示范區耐鹽堿水稻新品種“東稻122”的平均產量為632公斤/畝,比當地主推品種增產10.6%,高產地塊產量達到721公斤/畝。
大安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這里是世界三大蘇打型鹽堿地之一。鹽堿化的土地會導致生態環境惡化,限制區域經濟和糧食生產。此次新品種喜獲豐收,為“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開了個好頭。
該團隊負責人、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研究員楊福介紹,“東稻122”是利用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蘭州重離子加速器裝置,這也是國內第一個采用高能重離子束輻射誘變育種技術培育出來的北方粳稻新品種。
高能重離子束輻射誘變育種,簡單來說是利用植物DNA的自我修復能力,以高能重離子束照射種子,在染色體層面上人為地“搞破壞”,等到植物自身將細胞修復后,有的細胞“修復如初”;有的則“將錯就錯”。這樣一來,就會產生“突變”,科研人員再從其中尋找到那些具有高產、耐鹽堿、抗倒伏等優異性狀的后代,并把它們育成新品種。
“新育成‘東稻122’在耐鹽堿、抗倒伏、高產、適應性等方面表現出色,還擁有出米率高、商品性好等特點,”楊福說,“按專業來說,它是后期功能型水稻品種,稻穗已經完全成熟了,植株還是綠的,表現出根系非常強大,籽粒非常飽滿,癟粒率非常小。”測產專家組也一致認為,在今年氣溫條件不利的前提下,“東稻122”依然有如此出色的表現,讓他們看到了該品種的增產潛力。
保護黑土地、端穩中國飯碗,有了良種、良法,更要快速推廣田間地頭,讓農民得到實惠。
此次測產,東北地理所構建并實施 “緊湊型育、繁、推”一體化、產學研協同創新的現代服務型推廣技術體系。科研人員負責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發,種業公司則負責種子的繁殖、加工;農資服務企業負責種子銷售及售后服務,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既分工明確又有協作配合的有機推廣整體。
“‘東稻122’最后一公里跟企業結合起來是非常有特點的,希望東稻‘122’能夠再增加種植面積,提高效益,形成規模。”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黨委書記蘇陽說。
今年,“東稻122”已經入選吉林省農業主導品種。除了產量上豐收,科研人員透露,新一批水稻品種也將陸續問世,在育種層面上取得“豐收”。(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