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類對火星的了解越來越深入,人們開始擔心是否能夠保護好火星,并充分利用火星上的資源?如果不能解決存在于地球上的、根深蒂固的利益沖突,人類是否會重蹈在地球上犯下的錯誤?
這些質疑來自國家地理頻道的《火星》紀錄片第二季。這期節目探討了如果政府資助的科學研究與私營企業之間的目標發生沖突,將會對未來的太空探索帶來怎樣的影響。
盡管早期航天工業帶來了技術進步,但由于企業的貪婪和缺乏管制加劇了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這在今天已經成為引人關注的熱門話題。
記錄片聯合執行制片人史蒂芬·佩特拉尼克(Stephen Petranek)表示:“商業利益總是與科學利益相沖突。我們現在正在制作這個節目以便引發人們的探討,并開始反思我們將如何在火星上采取不同于地球上的行動。”
和第一季一樣,第二季節目也將由未來可能上演的虛構場景組成,并由科學家、歷史學家和宇航員做出評論。本期節目發生的年份定在2042年,也就是科學家在火星上建立基地9年之后。屆時,火星基地中將有200人的研究團隊,私人企業開采水資源的行動也開始威脅到火星生態系統。
石油和能源分析師安東尼婭·尤哈斯(Antonia Juhasz)說:“這期節目的關鍵之處在于它所引發的討論,即破壞行星環境的過程是否會繼續。”
尤哈斯表示,這種與我們今天處境的相似之處讓人們明白了這個問題的緊迫性。為火星居民提取水源是否會沿用我們在地球上用于資源開采的模式,這種模式導致地球對于大多數人都幾乎無法居住,尤其是化石燃料的開采?
尤哈斯還補充說:“在火星上開發資源時,我們是否要吸取地球上的錯誤教訓:不僅要尊重這顆星球,還要尊重人類在火星上生存的能力?”
誰擁有太空?
1967年,聯合國制定了五項條約中的第一項,概述了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意愿,并構成《太空法》的核心。然而,隨著太空商業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更新和更嚴格的規則。多樣化和相互沖突使國際共識更加難以達成,也使個別國家在相關行業游說下進行自我監管。
佩特拉尼克說:“我們從1967年就簽訂了條約,基本上確認沒有任何國家能獨自宣稱占有地球軌道以外的任何東西。但如果人們在火星上投資,他們就會想要擁有些東西。”
佩特拉尼克在書中表示,展望未來,火星將提供特別誘人的基地,用于開采位于小行星帶的金屬財富。與地球相比,火星不僅距離小行星帶更近,而且提供了更輕也更便宜的發射重力。這些礦物將支持火星上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現在美國國會正在權衡關于小行星和科學資源的兩項法案,公司正尋求影響未來法律。尤哈斯說:“這些規定完全是放松管制,讓美國政府在推動開發小行星和火星資源方面發揮作用。”
她還稱:“構建法律架構的嘗試是由企業推動的。我們希望這期節目能讓更多的人知道,我們在這方面需要發出聲音。當我們進入太空時,我們如何建立一個系統。那里需要有監管機制,致力于保護在火星上可能發現的東西,使它成為能繼續維持我們生命的地方,而不是像破壞地球那樣,使它不能維持我們的生存。”
如何防止同樣的錯誤?
在為第一季的拍攝做準備時,曾幫助訓練演員的美國航天飛機宇航員梅·杰米森(Mae Jemison)認為,像《火星救援》這樣的故事能幫助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她說:“有時候,如果我們把事情想象在未來的某個地方,我們就能看得更清楚。”
我們如何成功地從探索火星到殖民火星再到商業化火星,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領導者。在太空和火星的惡劣環境下,需要一種分層的方法,以便幫助火星殖民進化成熟到可持續發展模式。
航天飛機宇航員利蘭·梅爾文(Leland Melvin)說:“沒有規定誰擁有什么的太空政策或法律,這就必須有良好的領導能力,因為兩者都必須以和諧的方式存在。”
對于人類從錯誤中吸取教訓的能力,火星紀錄片的參與者們同樣存在分歧。歷史學家蘇珊·懷斯·鮑爾(Susan Wise Bauer)說:“我們注定要失敗,會不斷重復同樣的錯誤。火星殖民的問題,以及科學與商業企業之間的沖突,在于科學界需要企業支持,我們無法負擔起純粹研究所需要的龐大費用。科學研究通常會得到制藥公司、大學等方面的贊助。這會讓事情產生更多糾葛,同樣有利益相關者,人們甚至會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妥協。”
《火星救援》作家安迪·韋爾(Andy Weir)則更為樂觀,至少在某種意義上,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可以帶來好處。
他表示:“對利潤的不懈追求,導致企業投入巨額資金進行研究。如果有辦法將利潤轉移到火星上,那么公司將花費數十億美元研究如何以低廉的成本到達火星,這反過來又能讓人們到達火星。我能想到的最好的類比就是飽受詬病的醫藥行業。他們的確是為了賺錢,但對利潤的不懈追求也讓他們為人們創造了很多藥物。”
佩特拉尼克稱,火星嚴酷的環境可能無法讓人在商業和科學優先事項之間做出選擇。他表示:“在火星上,我們需要以比在地球上以更聰明的方式行事,這是由生存機制所決定的。你不能只想著追求純粹的商業利益。當你被迫回收所有的東西時,會完全改變人們相互合作的態度,無論他們是科學家還是工業巨頭。”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