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航天科工六院創新發展紀實:挺起固體動力事業脊梁

發布時間:2018-11-16 15:08:4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caobo

中國航天科工六院被譽為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搖籃,曾獲得過我國唯一一塊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并在國家固體動力發展史上創造了以巨浪一號為代表的十余項第一。幾十年來,百余種武器型號、宇航產品固體發動機在這里誕生,推動了我國固體動力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

如今的六院是由院本級、5個綜合性研究所和3個大型生產廠及民品公司、服務保障單位組成的綜合性研究院,是航天事業發展的骨干力量。然而,很難想象的是,40年前這家單位還在為生存下去而不懈奮斗。

六院的成立最早可追溯到1962年的瀘州,彼時它的名字叫做國防部五院固體發動機研究所(后改為國防部五院四分院)。1965年,四分院整體轉移到呼和浩特,更名為七機部第四研究院。

成立初期,七機部四院的科研生產能力比較薄弱,但卻出色完成了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生產工作。這枚發動機是我國長征一號火箭的第三級發動機,它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了預定軌道。

由于在“東方紅一號”任務中表現出色,七機部四院一時聲名鵲起,研制人員代表在天安門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見。此后,四院接連攻克諸多技術難關,研制成功了多個重要型號的發動機,極大推動了我國固體動力事業的發展。

然而,這一良好發展勢頭在上世紀70年代末戛然而止。“那時,國家對固體動力領域的科研生產力量進行了轉移。在將大部分的骨干技術人員、重要設備和重點任務轉移到西安之后,留在呼和浩特市的單位更名為四院駐內蒙古指揮部。”原內蒙指揮部副部長陳克明說道。

經歷大規模調整之后,內蒙指揮部幾乎從零開始,被迫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上。指揮部領導班子將工作重心放在了技術創新上,先后組織開展了10個預研課題、5個新型發動機研制。

沒有任務,就自己找方向;沒有資源支持,就自籌資金、自己培養人才……調整之后的內蒙指揮部雖然實力下降了很多,但組織和人員變得更穩定了,大家以破釜沉舟的決心開啟了新的發展歷程。

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后,內蒙指揮部自主開展的研究課題逐漸獲得成果。這些技術有的進一步提升了發動機性能,有的為新一代發動機研制提供了“門票”,為后續爭取國家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正是這些技術積累,讓我們得到了某重要型號發動機的研制任務,并陸續打造出多個‘國之重器’。如果沒有創新,我們可能早就發展不下去了,國家研制裝備也會受到極大影響。”該院黨委書記趙勇說。

成功獲得該任務,讓內蒙指揮部在業界重新打響名號。原來以為指揮部已經名存實亡的人開始逐漸意識到,這批留下的人正為祖國的國防事業頑強地活著,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競爭力。

1999年,內蒙指揮部更名為六院,開啟了發展的新階段。此時,指揮部時期的諸多預研課題陸續結出“累累碩果”,讓六院先后獲得了多個國家重點型號的研制任務。其中,返回式制動火箭發動機連續25次將返回式衛星送回華夏大地,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上面級固體近地點變軌發動機2次將外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開創中國固體火箭躋身國際發射舞臺的新紀元;重點型號4次亮相國家大閱兵,舉國振奮,讓世界感受到大國崛起的非凡力量。

陳克明等親眼見證六院改革發展的“功勛前輩”,談起現在的六院時,“變化太大了”總會成為他們的口頭禪。

這些變化體現在六院的各個方面。曾經,技術人員用手搖計算機和卡尺設計出了我國最早的固體發動機,而現在集團公司基于協同創新模式的先進固體動力創新平臺、固體動力VR/AR設計仿真平臺、推進劑配方協同仿真設計平臺等信息化平臺,讓發動機設計水平和試驗驗證能力不斷躍升;曾經,工人們用機械式的機床和手工刀具生產出了最早的型號產品,而現在先進的機械臂、高效的生產線、智能的柔性制造單元等,讓車間的生產能力成倍地增加……

“以某噴管為例,現在一個月的產量是以前一年產量的好幾倍。以前,我們有一把好的刀具就高興得不得了,現在車間里不僅有數控機床,還有了智能機器人,你說這變化大不大。”已經在紅崗公司工作42年的老師傅柴桂林回憶道。

“變化太大了”還體現在一系列宏觀數字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六院營業收入、利潤、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長每年均保持兩位數以上;型號發動機始終保持國內前列,民用產業發展格局不斷優化……

產業領域的不斷拓展也是變化的一部分。六院在始終保持型號發動機國內前列的同時,以發動機的“小切口”闖入商業航天的“大市場”。在原發動機技術攻關的基礎上,六院完成了快舟固體運載火箭發動機條件建設、地面試車,優化并確定了發動機后續飛行產品的技術狀態,為快舟系列火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動力保障。

與進軍商業航天相同步,六院民用產業的發展亦如雨后春筍般強勁。六院著力構建了以防務裝備產業、商業航天、智慧智能產業、先進制造服務產業和新一代材料和化工產業為主攻方向的產業發展新體系。集團公司應用化學協同創新中心、智慧物聯網協同創新中心一一落戶六院。如今,高性能纖維、柔性功能復合材料、精細化工產品和組合式房屋以及汽車內飾產品等成為六院軍民融合發展新的支撐點,智慧物聯網、新能源裝備、環保裝備等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下,六院大力開拓國際市場,外貿型譜不斷完善的同時,自營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多個國家國際工程項目建設,國際化經營占營業總收入的比重較之“十二五”初期增加了5倍。

自主創新是六院改革發展的“不二法寶”,如今這一優良傳統通過“雙創”得以傳承。六院在“雙創”領域大刀闊斧、深耕細作,走出了王峰、張鈺等一批“明星創客”,建成了線下雙創孵化中心、專有云眾創空間平臺,形成52個小型創新工作室和20余個聯合創新平臺。

“40年前,是改革開放的春風讓六院有了新的活力、新的體制機制和思想,航天固體動力事業實現了新的輝煌。新時代、新氣象,六院將深入貫徹落實集團公司重大戰略部署,堅定信心、凝心聚力,改革創新、發憤圖強,努力實現航天固體動力事業的新作為。”該院院長劉文軍說。

標簽: 航天科工六院 動力事業

上一篇:距太陽最近的孤立恒星周圍可能存在“超級地球”
下一篇:星際來客“奧陌陌”也會“閃閃”反光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