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人才的競爭更加激烈。14日至15日在深圳舉行的第17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上,如何能更好地吸引國際人才,打造創新創業的理想“棲息地”,是與會代表們關注的熱點話題。
“美國硅谷科技人員約有一半是亞裔,相比之下,粵港澳大灣區在人才國際化程度上還有著很大的差距。”深圳市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打造世界一流的國際灣區,必須要國際化,大量吸引國際人才,補足粵港澳大灣區的人才缺口。
在一個開放和彈性的體系下更加強調人才的自由流動、創新知識的分享,是硅谷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硅谷,技術人員可以在公司職員和創業者的身份之間自如地來回切換。
“他可能今天是公司職員,明天就出去創業了,失敗了就再回到公司,然后再出去創業,一旦創業成功還可能投資其他的初創公司。”洪為民舉例道,容錯心態和包容失敗是硅谷創新文化的重要內容。
什么樣的環境對國際人才更有吸引力?洪為民認為,薪酬和落戶等“硬舉措”固然重要,而以包容和多樣的文化氛圍為代表的軟環境也不可或缺。軟環境體現在日常的一些細節中,比如上海地鐵里的英語標識就非常細致。
如何優化人才生態圈,吸引更多優秀的國際人才來中國工作,同樣也是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曉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人才國際化的管理實踐中,我們逐漸意識到人才生態的重要性。”王曉梅指出,要形成人才的集聚效應,并形成持久的吸引力,越來越取決于政策環境、產業空間、文化認同、人居環境、人力資源服務等綜合性生態因素。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帶來高層次國際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長。近年來,中國通過更加務實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外國人才來華簽證、居留進一步放寬條件,簡化程序。國內多個城市也密集出臺科技創新政策,吸引國際人才來創新創業。
與此同時,在構建和優化人才生態、促進國際人才流動方面還存在提升空間。王曉梅指出,目前國內出入境管理等制度仍門檻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際人才流動。人才簽證制度受到國際高層次人才和國內用人單位的歡迎,但外籍人才在辦理居留許可等出入境手續方面還存在較高門檻。
同時,相關的醫療、教育、就業等配套服務還有待完善。以醫療為例,對來華工作的海外專家來說,可能會遇到語言障礙、醫療檔案、醫療結算、醫療保險理賠等一系列問題。王曉梅認為,國際人才流動的綜合配套服務政策和措施不完善,專業服務機構和服務體系缺失,都是需要補齊的短板。
研究顯示,人才競爭力較強的經濟體,其人才政策積極、開放、穩定,在吸引和留住全球人才方面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擴大,且強者越強,弱者越弱。“因此,需要進一步構建和優化人才生態,有效促進國際人才流入,進而產生人才和智力的‘溢出效應’。”王曉梅強調。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