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優必選CTO:對人形機器人應適度寬容

發布時間:2019-01-17 11:30:42 來源:鈦媒體 責任編輯:caobo

在上周結束的美國 CES 展會上,國內機器人公司優必選的展臺每隔一段時間便被圍得水泄不通。為了展現最新發布的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 Walker新一代 的服務能力,優必選模擬了一個家庭場景,每天分四個時間段進行演示。

從家庭中的主人外出回家的一刻起, Walker 的工作便開始了,它能實現的家用場景有:

在通過語音確認主人身份后,Walker 會使用智能家居接口打開燈,接過主人手中的包和衣服掛在墻上,同時播放輕松的音樂;當主人坐在沙發上說“幫我拿點食物”后,Walker 會走去廚房,在冰箱門和吧臺分別拿來水和薯片;當主人再次出門,Walker 會主動獲取天氣信息后,一旦獲知當天會下雨,就會從雨傘放置處取出雨傘給主人;在主人出門后,Walker會主動關掉家中窗簾、電燈等設備的開關。在參觀完 Walker 新一代的展示后,優必選 CTO 熊友軍對鈦媒體說,“Walker 新一代是優必選成立近七以來技術積累的載體,也是我們價值觀的核心體現。”他還對鈦媒體表示,優必選的夢想是“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

優必選 CTO 熊友軍

優必選 CTO 熊友軍在 2019 CES 展臺上

由于家用機器人的場景分散復雜,為了讓產品逐步滿足用戶需求,優必選采用了漸進式的產品推進方式。

從2012年成立至今,優必選已發布七款產品,以逐步覆蓋家庭、教育、零售、安防等諸多場景,當中包括:消費級人形機器人Alpha系列,包括2018年9月發布的便攜式機器人悟空、STEM教育智能編程機器人Jimu Robot、與迪士尼合作的娛樂IP機器人、AI及機器人教育解決方案、商用服務機器人Cruzr(克魯澤)、智能巡檢機器人安巡士(ATRIS),以及上周發布的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Walker新一代。

優必選產品發展路線演進近7年,本身就是其在機器人領域的一部探索簡史。從小型便攜式的悟空,到身高1.45米的 Walker,優必選旗下的機器人產品愈發越像一個真正的人類,這一點在熊友軍看來至關重要。

“機器人具有人形化的外觀非常重要,這是與人類建立情感聯系和信任的基礎,”熊友軍告訴鈦媒體。

此外,在技術層面,只有機器人具備與人類相同的靈活行走能力和安全操作能力,才能實現復雜的任務,并完全適應人類環境,真正無障礙地融入人類生活。

讓機器人更近似于人,實現這一點并不容易。國內另一互聯網公司獵豹在去年推出機器人系列產品時,其創始人傅盛就曾總結說,“機器人是由感知(耳+眼),認知決策(腦),自然交互(嘴)和行動(手+腿)四大能力的定義模型,對于人類來說,轉彎行走、抓取物體是再簡單不過的動作,但讓機器人來完成就需要一套巨大的系統工程。”

對于大型仿人服務機器人 Walker 來說,“直立行走”是首先需要突破的難點。人類行走時對關節、肌肉、力量的控制,本身就是機器人很難做到的;而家庭場景中常見的地毯、地板、大理石、斜坡、臺階等不同地面環境,也成為機器人走進的家庭的門檻。

其次,“手眼協調”也是確保機器人順利完成任務的必要能力,當中重要的一個考量是安全。1.45米高的 Walker 有著諸多和人類直接交互的動作,優必選也計劃將其投放至養老院等地,所以保證它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為了解決以上顧慮,在 Walker 算法層面,優必選采用了U-SLAM視覺導航避障,可以從外界環境中獲得包括輪廓、顏色、深度等更多信息,以提高對運動物體的抗干擾能力;硬件方面,優必選在 Walker 身上安裝了超過36個高性能伺服舵機(機器中的核心執行部件,可以理解為人類的“關節”),并通過算法的提升,Walker實現了全身的柔順控制,在抓取物體、與人握手時會更加輕柔和安全。

Walker實現了全身的柔順控制,在抓取物體、與人握手時會更加輕柔和安全。

Walker實現了全身的柔順控制,在抓取物體、與人握手時會更加輕柔和安全。

盡管已經在技術層面實現了諸多突破,但以目前 Walker 能夠實現的功能來看,要想讓其完全代替人類還遠遠不夠。

熊友軍坦言,當下機器人產業還處于“弱人工智能時代”。Walker 2015年開始立項,至今才3歲,迭代速度很快,但目前還并不完美;另一方面,機器人行業正處于早期發展階段,消費者也應該對機器人產品適度寬容。

“消費者應該對機器人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很多人看到電影里機器人能解決所有事情,目前來說是不現實的。”熊友軍對鈦媒體說。

因此,為了在現有的技術儲備中生產出更契合消費者預期的機器人,優必選采用了深耕垂直場景的做法,讓機器人盡快“走”出實驗室,通過消費者的使用反饋讓技術有針對性的迭代。

目前優必選有2B和2C兩大業務線。其中2C是主營業務,主要是對外銷售消費級人形機器人Alpha系列、STEM教育智能編程機器人Jimu Robot。2B業務從2017年開始啟動,其商用服務機器人Cruzr(克魯澤)目前銷量已達上萬臺,去年5月,優必選宣布完成8.2億美元C輪融資,由騰訊領投,工商銀行、海爾、居然之家、泰國正大集團等機構跟投。

可以看出,不論是聚焦細分場景的產品研發策略,還是引入海爾、居然之家等戰略投資方,優必選都把技術與產品“落地”當作業務核心目標。

熊友軍對鈦媒體談到國際知名的“雙足”機器人——日本本田ASIMO與美國波士頓動力Atlas(點擊查看鈦媒體視頻報道)。在他看來,這兩類全功能機器人代表了國際最高科研水平,但是因為成本過高,離產業化距離較遠。

“我們與ASIMO、Atlas 的發展目標就不一致,優必選是商業公司,所以希望盡快瞄準商業化場景進行落地,需要做到成本可控。如果不實現量產,很難獲得用戶反饋,技術就無法迭代,消費者也不會買單。”熊友軍對鈦媒體表示。

以下是鈦媒體對優必選 CTO 熊友軍的對話實錄,經編輯后發布:鈦媒體:此次推出的Walker新一代,對優必選來說的意義是什么?

熊友軍:Walker 從2015年立項,只用了三年多時間發展,它代表了中國機器人公司的產業化能力。

相比而言,研發出ASIMO的日本本田從1986年就開始人形機器人的開發,而生產出Atlas的美國波士頓動力團隊則在1992年就開始為仿人機器人做技術積累,但是他們都沒有實現產業化。

與這兩家公司幾百萬美金的成本不同,優必選是在成本可控的平臺上做Walker的研發,瞄準商業化場景進行落地,未來的零售價格潛力會在一臺普通家用中型轎車20-30萬人民幣價格區間內。如果不實現量產,很難獲得用戶反饋,技術就無法迭代,消費者也不會買單。

Walker 是優必選夢想的集中體現,核心價值是讓人工智能機器人走入家庭、走向人類,最終改善生活,是我們多年技術積累的載體與價值觀的體現。

鈦媒體:請您結合 Walker 的技術能力談談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難點。

熊友軍:首先是直立行走難點。Walker有極高的自由度,要完成仿照人類的行走方式,Walker 需要高速實時地控制各個關節協調運動,保證身體的快速平穩行走和身體平衡。

直到現在,直立行走都是業界的難點,我們也研究了很多直立行走的算法,來解決家居場景諸如地毯、沙地、草地等復雜場景。

其次是手眼協調。機器人完成一項工作的流程非常復雜。拿端茶倒水來說,機器人要先做物體識別和姿態識別,感知到杯子在哪里;再導航過去,調整手臂姿態抓起杯子;還要根據物體的特性,是瓷杯子還是塑料杯子,調整抓握力的大小,整個過程需要AI和運動控制的整體協調。

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小型機器人力量有限,但 Walker 這類大型機器人力量較大,我們就需要讓它的手臂是柔性的,當用戶推它的手,它就會停止動作,而不是剛性的去交互,不然就會把物體抓破。

優必選創始人周劍在2008年就開始做伺服舵機,沒有這種前期積累,后期再添加柔性力控等環節就需要更多的時間和人力,現在優必選的機器人系列有多種不同大小的伺服舵機,應用到不同大小力矩需求的機器人上。

鈦媒體:您認為優必選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最大的壁壘是什么?

熊友軍:優必選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構建機器人在硬件、軟件、內容、服務層面的生態系統,Walker就是這套系統的完整呈現,它不僅有硬件的舵機,也有操作系統和包括語音交互、物體識別、內容在內的云服務平臺,這些技術都是優必選自研的。

從2012年優必選成立至今,公司已形成“產品、研發、預研發”三個層級的研發團隊:

1、產品團隊,可以把研究院的技術像抓藥方一樣取用,實現技術落地;

2、研發研究院,對舵機、運動控制算法、導航、機器視覺進行基礎研究層面的突破;

3、在海內外建立聯合實驗室與研究中心,比如在悉尼大學建有 AI 研發中心,與清華、華中科技大學建立聯合實驗室,目標是瞄準未來十年做前沿研發。

鈦媒體:對于2B與2C不同場景的機器人,您認為在產品和研發路線上會有什么不同?

熊友軍:2B 的需求來自市場驅動,比如安防巡檢機器人,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需要安全監控場景,所以我們會根據功能和需求進行訂制化。

2C產品則需要創新,要靠團隊自己去想,去引領市場創造需求,目的是滿足大眾消費者的共性需求。

2B與2C在底層技術層面是相通的,包括運動、導航、視覺技術以及內部的服務機器人操作系統ROSA 都是自研的。

鈦媒體:您如何評價 Walker 在當下的人工智能時代的產品完成度?

熊友軍:目前人工智能發展進程處于弱人工智能發展階段,消費者對機器人期望值很高,但機器能夠完成的工作,在成本可控下是有限的。Walker通過3年的研發,在單位成本可控的基礎上,已經實現了一些基礎功能,它的進化速度非常快,未來的零售價格潛力會在一臺普通家用中型轎車20-30萬人民幣價格區間內。

這種情況下,一方面機器人公司需要努力,要不斷增加技術儲備與研發深度,提升機器人服務能力和體驗;另外我們也要教育消費者,AI 機器人所處的時代是什么,對機器人應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很多人希望機器人解決所有事情,這是不現實的,現實生活和電影是有差距,還不能完全還原,但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發展,機器人能做的事情會越來越多。

標簽: 優必選 人形機器人

上一篇:地磁北極近期詭異加速偏移 全球專家月底將發布臨時修正
下一篇:手機性能提升改變了APP形態 還是社交錢好賺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