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深刻影響了諸多行業。其中,教育作為近幾年最火熱的行業,也被譽為是AI落地的一個絕佳場景,不少人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普及,傳統的學習方式會被徹底顛覆,數千年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也將真正接近現實。于是乎越來越多的教育公司開始高舉AI的大旗,星星之火逐漸已成燎原之勢。
然而不得不說的是,與期盼相比,“AI+教育”的實際效果卻讓人大跌眼鏡。在過去一年時間里,我們并沒有看到之前所期盼的詩和遠方。相反,各類教育機構的許多問題卻逐漸放大開來,并且這也引發了監管的重拳出擊,為野蠻生長多念的教育行業戴上了鐐銬。
那么對于教育機構而言,教育+AI的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呢?
AI賦能教育:一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營銷套路回顧教育領域的發展歷程,大班制教學與個性化因材施教之間的矛盾一直都是教育機構頭疼的問題。為此它們也曾試過1對1模式、小班模式、雙師模式。然,任何一家企業要想實現生存和發展,健康的現金流是必不可少的。這些模式嘗試在教育質量或許有顯著提高,但成本卻又成了教育企業發展的又一攔路虎。
教育公司運營費用主要由營銷、研發和管理三項費用構成。降低營銷成本占比以及獲客成本是教育機構提高運營效率、改善財務結構的一個關鍵點,但遺憾的是目前沒有發現哪一家公司可以處理得非常好,如何權衡成本與效果的平衡問題絕對是所有教育機構無法回避的難題。
如今,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提升了計算機規模處理數據的能力,這使得之前的海量學員學習數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得到處理和分析。為洞察學員學習情況開啟了一扇新大門,因而教育公司一個個加入了【拜技術教】也無可厚非。
然而現實的操作卻告訴他們,理想與現實的鴻溝不是那么容易逾越的,技術更像是營銷的套路。實用性看起來一般,沒想象的那么實用。
就目前來看,不少平臺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應用AI技術的產品,但這些打著AI標簽的項目或者產品在提升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上并沒有帶來實質性的進展,AI投入更像是一座深不見底的“銷金窟”,這對于很多教育公司而言是無法承受得起的。而市場上推出的AI產品給人的感覺更像是【改善式產品】并沒有發展成【治愈性產品】,既然可有可無,市場不買單也就無可厚非。
另一方面,以AI為PR“小紅旗”者云云,但真有AI能力者卻極少。教育+AI的全面爆發需要具備三個必要條件,即算法、算力、數據,但就目前而言,這些基礎設施的布局還差得遠。
從數據來看,教育行業本身處于一個“大而散”的競爭環境,屬于“抗規模化”產業。即便新東方、好未來這樣成名已久的行業巨頭在三四線城市方面的滲透率依舊較低,AI所需的數據維度和數據飽和度尚且受限,更不用說實現諸如因材施教之類的理想國了。
從算法來看,國內人工智能人才匱乏,大都使用美國的開源算法,標準化程度高的中小學知識體系倒是能夠滿足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推送要求,而學歷教育或自考都還難以實現所有知識點的標記化。
本身基礎設施不完善,但依舊有不少人打著人工智能的旗號,做一些不接地氣的事,用戶不買單也就無可厚非。
從人工智能這項技術本身來看,其價值到底有沒有泡沫?答案是有,任何新技術驅動下的產業往往具備估值高、營收低、風險高、周期長、不確定性高等特征,人工智能同樣也是如此。但值得欣慰的是如今教育+AI的虛火逐漸消退,行業開始意識到AI是未來,但現階段最根本的硬核還是“師資”和“內容”。
未來“教育+AI”的前景自不用說,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實也迎合了【加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所謂的加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是指技術成熟經過5個階段:1是萌芽期;2是過熱期,可能出現泡沫;3是低谷期,又稱幻想破滅期;4是復蘇期,又稱恢復期。人們開始反思問題,并從實際出發考慮技術的價值;5是成熟期,又稱高原期。該技術已經成為一種平常。
過去幾年,一擁而上,雷聲大雨點小的營銷AI時代就是產業的【過熱期】,隨后產品預想不如預期,再加上政策的重拳出擊,行業開始出現低谷,等待復蘇期的到來。就目前來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育企業補齊之前所欠的“數據費”,建立真正接地氣的算法模型。當然了,這一領域由于整合數據難度以及技術研發投入巨大,目前還是新東方、好未來等巨頭的戰場,這一點從上一年這兩家巨頭的表現亦可推測端倪。
雖說如今看來行業處于資本寒冬,但在去年上半年,教育市場一副春意盎然的景觀,關于教育創業者與投資人的羅曼蒂克一時間也讓其它項目看紅了眼。而據有關資料顯示,其中最活躍的卻是行業內新東方和好未來的投資,這其一在于做它們做不了的渠道下沉,其二就是進行教育數據的積累。
經歷了前幾年教育行業對AI的狂熱追捧,2019年,盲目的技術崇拜將回歸理性。未來“教育+AI”勢必對教育行業產生重塑和變革,但這個時間卻是無法估計的,企業所能做的,就是在低谷期積蓄力量,靜待復蘇期的爆發。
從AI賦能教育到AI賦能管理:“圍魏救趙”玩法或將蔚然成風?前面我們提到兩個關鍵點,一是現階段“教育+AI”的華而不實;二是企業需要理性看待技術的發展和場景化落地,做好數據的積累,不過就后者而言似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對于很多呈“大而散”特征的行業來說,“地頭蛇”太多是個繞不開的問題。
教育的地域分散性特征非常明顯,能夠輻射全國的教育企業幾乎不存在,教育機構的區域性特征明顯,幾乎每個地區都會有自己區域內具備一定品牌影響力的線下培訓機構,它們更懂得當地的應試教育需求,再加上教育本身的偏線下體驗特征,這也使得局部小培訓機構的防御力大大加強。
在這一方面,前面我們提到過,對于新東方和好未來這樣的巨頭而言,可以選擇投資扶持代理人的方式進行,但這條路顯得有些過于笨重,教育培訓機構在全國有大大小小,幾萬甚至幾十萬家機構,靠買買買進行覆蓋無異于杯水車薪。
在互聯網江湖(VIPIT1)團隊看來,規模化、數據積累所需要的不單單是資本圈地,占股份。教育行業典型的馬太效應遠遠小于長尾效應,CR4極低。截止去年,中國K12線下課外輔導行業的CR4值還 不足5%,如何圈住更多的小企業是關鍵。
在這一方面,不妨換個思路,跳出“教學”思維,以saas企業服務切入各大培訓機構,從多個維度來看,這種【圍魏救趙】的打法倒不失為一種捷徑。
*從大趨勢來看,從騰訊高調的組織架構調整,到京東數科的上線,再加上早已開始行動的阿里、百度、華為、美團等公司,國內科技巨頭們開展“B計劃”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對于教育行業而言,同樣有著B端的發展機遇。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教育機構管理也需要不斷變化和更新,使得企業長期經營成為可能,廣大中小機構受困于缺乏創新能力和資金儲備,付出很多,但最終因為不能專注于某一個具體環節,付出很多的沉沒成本。智能商業時代的到來已成定局,在線正成為這個時代的新本能,幫業企業實現業務在線是未來10年最大的機會。
對于新東方、好未來等行業巨頭,以及51talk、VIPKID、滬江等其它頭部玩家而言,具備發力企業級市場的資金實力、技術實力,再加上更懂行業,更容易推出接地氣的產品,尤其對于一些發展不錯但比較年輕的公司而言,盈利問題一直都是困擾它們的難題,以滬江為例,2015年、2016年、2017年年度虧損分別為2.8億元、4.21億元、5.37億元。如今發力行業管理軟件不失為一種多元盈利模式。
就市場而言,從目前中小教育機構的發展情況來看,在政策監管以及資本寒冬的雙輪驅動下,焦慮之情表露無遺,原先通過多收學費獲得更高收益,現在隨著問題平臺的不斷爆出,監管方面對這一塊也有了相關規定,因而降本增效已經迫在眉睫,未來市場前景也是可期的。
除此之外,很多教育機構重視外部市場而輕視內部管理的弊端已經凸顯開來。
“干活兒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頭來干不過寫PPT的。”新東方年會節目描述這種現象在最近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歌詞對于新東方內部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毫不避諱的進行批評。隨后俞敏洪也表示直視問題,將大力整頓管理層,開啟管理的標準化、系統化、信息化進程。
成立多年的新東方尚且如此,其它教育機構呢?教育市場管理信息化需求由此可見一斑。
*從規避政策風險來看,過去一年堪稱教育市場的政策“黑天鵝”之年。
對于K12教育機構的,2018年2月,教育部公布全年工作要點中指出,將對培訓行業機構進行專項治理和督查,后續一整年的相關政策都是在做補充說明,進一步將規范治理措施具體化。
對于幼教市場的,201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民辦園一律不準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兒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兒園資產。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正式發布,實行“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一些選用負責人難免會有“宇宙區長”孫連城那般“無為便無過”的思想,使得在線教育平臺進入校園的難度大大增加。
教學本身的門檻越來越高,但如果是服務管理平臺,不涉及教學本身的話其實并沒有過高的門檻。對于教育機構而言,轉戰B端不僅是針對產業互聯網的布局,更是規避政策風險,“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里”的做法。
*從“下沉”來看,前面我們提到過,數據的“欠費”是阻礙當前教育AI化的一大攔路虎,要想有所突破必須跳出交易行業不具備規模效應這一魔咒。在這一方面,靠服務平臺輸出絕對比“買買買”要簡單的多。
如此看來,這似乎與之前很多教育機構采取【爆款戰略】,用教科書去占領市場的做法相似,例如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黃岡教輔等。當然了,采取教材滲透也有自己的弊端,這一做法是容易實現渠道下沉,但這更像是財務布局不是戰略投資,沒什么想象空間。這就和手機行業三星的曲面屏輸出給其它廠商使用一個道理,價值絕對無法與谷歌輸出安卓系統相提并論。
而對于教育機構而言,靠saas管理服務去做,則是典型的操作系統玩法,典型的生態打法,把小玩家的數據積累到了一塊,還能沉淀數據,實現眼前財務價值與長遠數據戰略價值的兼備。
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教育市場2018年下半年資本寒冬的導火索是什么?是政策。
由于政策的從嚴,對于以教學為主要業務的企業而言,投資機構的顧慮也大大增加,風向轉變勢必將激活【資本替代效應】,教育本身的發展前景是可觀的,換言之,此消彼長,這也意味著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資本或將聚焦于教育資源和服務的提供商方向,
“門”關上了,“窗”的價值也會愈發顯現,況且不一定是窗,企業級市場或許是另一扇新的大門。
由此可見,教學的智能化任重道遠,但教育機構管理的智能化其實并不是什么難事,從AI賦能教育到AI賦能管理,在2019年接下來的時間里,這或許將成為教育市場新的“明星”賽道。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