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2018,知識付費“保鮮”之年

發布時間:2019-02-12 11:28:30 來源:鈦媒體 責任編輯:caobo

“2018知識付費要物種大滅絕”。

把跨年演講做成IP的羅振宇,一邊坐收知識付費的“漁利”,一邊用羅輯思維把脈知識付費的未來。

自2015年分答叩開知識付費的大宅門后,得到、知乎、喜馬拉雅、咪蒙、輕芒等陸續登臺,針對不同場景、不同垂直群體兜售“思維方式”。如果2015年是知識(內容)付費的啟動年,那么2016、2017年則迎來了知識付費的春天。

2018年知識付費并沒有像羅振宇所預測的進入消亡期,取而代之的是“保鮮期”。

這一年,知識狂歡節率創新高,跨界大V蜂擁而上,新渠道迎頭趕上,技術服務者穩中求進。望過這派景象,知識付費賽道依舊跑者眾多,他們爭先恐后,盤活手中技藝,把這條賽道再推一層樓。

爆炸:聲音里的生意“最開始是我們找他們”,馬東回憶在喜馬拉雅的開課經歷時如是說。

2014年,離職央視許久的馬東策劃出《奇葩說》,借助這樣一檔辯論脫口秀,馬東成為國內網綜鼻祖,同時將視頻網站愛奇帶到了新高度。

更關鍵的是,黃執中、馬薇薇等一眾人馬被塑造成大IP“奇葩天團”。

2016年,榮任米未傳媒創始人的馬東攜奇葩天團登陸喜馬拉雅,將日常話術之道由節目轉化為語音課,《好好說話》橫空出世,成為喜馬拉雅第一檔知識付費課程。

在當年喜馬拉雅首屆123知識狂歡節中,《好好說話》又以555萬元銷售額榮膺冠軍。

“雙料第一”之下,米未傳媒在喜馬拉雅不斷擴軍,蔡康永等節目常客也涌向其中。

伴隨“馬東們”的增多,喜馬拉雅將狂歡節連辦三年,并在90多天前的第三屆123狂歡節中創下4.35億的最終銷售額,刷新行業歷史紀錄。

好一場狂歡不眠夜!

除了營收“刷數據”,迎來三歲生日的喜馬拉雅狂歡節也不乏亮點。

回看喜馬拉雅TOP10榜單,“說話”、“行動力”等養料充足的技能類內容占據過半江山,但像混子曰、莫言這類歷史哲學內容上榜,說明用戶還愿為有趣、有情的聲音付費。

有料、有趣、有情,消費者對這類內容偏愛有加。

同時,用戶為內容“掏腰包”的沖勁也是聲音平臺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對比2016和2018年喜馬拉雅狂歡節銷售榜,TOP10的總單價由2343元上漲至5283元,同比增長125%,人們的購買熱情有增無減。

過去一年,聲音平臺的付費內容還在擴軍,人們心甘情愿為“好聲音”買單,這些聲音對用戶或快速見效,或陶冶情操,總能讓用戶享受聲音不眠夜。

不止喜馬拉雅,蜻蜓FM也在去年加入知識付費“造節大軍”。去年6月,蜻蜓FM首度推出會員服務,并接連打造91蜻蜓日、123超級知識節等狂歡式活動。

2018年,聲音是知識付費的一大爆破口。

造節背后,是平臺們在挖掘燙手的“知識”山芋。據蜻蜓FM COO肖軼透露,到去年9月,平臺50%的收入來自內容付費,這片金礦還有充足空間有待開采。

開采內容付費的金礦,喜馬拉雅也感同身受。2017年數據顯示,喜馬拉雅上近97%用戶并未體驗付費內容,造節狂歡的由來與此不無關系。

顯然,知識付費這艘航班,沒有人想延誤。

隨著消費升級到來,國民消費形式多元化,一二線城市白領在快速變化中渴求自我提升,碎片化課程或許更符合互聯網用戶學習需求。

在此之下,音頻平臺為自己的領地插上旗桿。聲音課程相較于視頻或直播更加碎片,更節約時間,復雜知識結構被揉碎成單點,用五六分鐘的語音傳輸到用戶腦中,且不論其結果優劣, 這種玩法的確符合當下需求。

可見,外部環境和平臺定位都是狂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當然,在音頻以快取勝之時,知識付費賽道上摘果子的人也越來越多。

坐收漁利者悉數早年摘到知識付費果子的人,羅振宇絕對是佼佼者。

出身央視,在3Q大戰力挺騰訊,造概念、搭場景,羅胖似乎自帶網紅屬性,并且把網紅做成一門生意。

2012年,羅振宇找準微信公眾號的風口,“羅輯思維”呼之欲出,每早6點60秒語音、全年365天風雨無阻,羅胖又為自己打上新標簽,讓每個早起蹲坑的人找到kill time利器。

到最后,羅胖自己都坦言,聽的人多了,想放棄也不可能。

不止公眾號,羅輯思維還有自己的脫口秀,一人一桌一屏風,羅胖在鏡頭前把知識或書籍掰碎了嚼爛了再吐給觀眾。

簡言之,“羅輯思維”曾是羅振宇的重要標簽,直到2015年得到APP出現。

從2016年6月上線首個付費專欄,到2018年用戶數突破2000萬,得到伴隨這知識付費的爆發,它聚焦知識付費,但在過去兩年不斷建立用戶拉新、學習提升和陪伴成長的激勵體系,以此成為這條賽道的重要一極。

不止用戶增長,得到的知識大V也是業內翹楚。

從最早的李翔商業內參、到李笑來《通往財務自由之路》,再到薛兆豐的經濟學課,這些KOL兼具知識與網紅的雙屬性,他們聚焦一二線城市中產,為他們排遣知識疑慮。

可見,在知識付費APP中,得到能把“知識”玩成一門互聯網生意。

2018年,得到“運營”知識的能力將再升一步,推出得到大學、打通線上線下,得到APP的知識城墻還會添磚加瓦。

得到三歲已過,跨年演講常辦常青的羅振宇手握一本自己的生意經。

得到把知識打造成產品,用互聯網的閃電戰術快攻克敵,但另一家知識社區知乎顯然不這么玩。

去年初暑,在北京一間小小的國學館中,知乎的張榮樂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在他眼中,這一招棋會決定知乎未來十年的樣子。

這一天,知乎將知識事業部獨立成軍,原有的“知識市場”升級為“知乎大學”,推出定價348的知乎超級會員。

從行業角度看,知識付費會員并非新鮮事,但對知乎社區而言意義不小。

2011年開閘內測,問答社區知乎的門檻很高,精英社區定位鮮明,但從2014年前后開放注冊后,用戶蜂擁而至,曾經作為核心競爭力的社區氛圍正遭受挑戰。

“上知乎聽我剛編好的故事”,網友無奈地吐槽到知乎。

但很快,知乎找有了新的業務增長點。從2016年以值乎、知乎LIVE切入知識付費市場,借助平臺上眾多大V資源,知乎打出“知識付費”的金字招牌;到2017年2月,知乎的活躍用戶達1091萬,位居行業亞軍。

不過,知乎的知識付費也有小煩惱,單場LIVE和付費問答比上不足,既不系統,也不高效,用戶很難在一分鐘回答或一小時音頻課中“填飽肚子”。

這也暴露出當下知識付費的特性。

作為互聯網產物,知識付費介于傳統出版和在線教育之間,他有課程性,但不向用戶共享教材;他傳授知識,但并非理論化的科學知識,更多是一種技巧。

在每一段簡短的語音中,用戶渴求被知識喂飽,他們不求理論與系統,只求在實戰中活學活用。

簡言之,知識付費在向用戶提供“經驗”和“思維方式”,尤其后者,這能讓用戶快速上手并熟練操作。

思維上的“實用小技巧”,正是知識付費克敵制勝的武器。

可見,即使成立七八年的知乎如今調整戰略,通過知乎大學將知識付費課程化、集中化,但骨子里的內容仍然是“唯快不破”的兵法。

不止他們,混沌研習社、咪蒙“月薪五萬課”、新世相讀書會等摘果人都將這套快攻法捻熟于心。

2019年,老樹還能結新果,摘果人要繼續瞄準目標用戶,爆發內容小宇宙。

以不變應萬變“我覺得我很像她”,面對麥克風,吳宣儀默默說道。

借2018年的《制造101》走紅,在海外漂泊多年的吳宣儀有著柔弱的內心。在去年接受錄制喜馬拉雅首部聲音電影《未來女友實驗室》時,吳宣儀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12歲離家,從瓊州到帝都尋夢,孤身在韓國打拼五年,在陌生的環境中,吳宣儀內心保有著大夢想,勇敢堅持并成功逐夢。

“我能讀懂N977的感受”,對于自己錄制的作品,吳宣儀評價到。

在《未來女友實驗室》中,女主人公N977肩負希望,孤身穿越時空回到2018,只為拯救遭受苦難的族人。

在這個科幻與浪漫交融的故事中,吳宣儀和N977仿佛時空交錯,用不同的人生演繹相同的英雄主義。

同樣,這也是喜馬拉雅2018年的新故事。

在去年的123狂歡節中,吳宣儀的付費廣播劇殺入銷量TOP30,榜單中同時還包括劉慈欣、莫言等非互聯網原生的知識大咖。

知識付費爆發后,IP迎來變現時刻,吳曉波、李笑來和奇葩說等知識性大V皆通過此路,讓粉絲們“從容撒錢”,也為自己的IP模式打上閉環。

隨著知識大V興盛,平臺品牌效應得以鞏固,跨界IP的現身又增添了一抹亮色,講述野史奇談的郭德綱《郭論》、飽含人文情懷的高曉松《矮大緊指北》都是個中翹楚。

IP收割流量,付費驅動變現,內容生產的大IP與平臺實現共贏。

相信到2019年,“吳宣儀們”還會繼續加入知識付費陣營。

除流量大IP之外,深扎垂直細分領域的專業IP也是一股新時代新力量。

“我和兩個中國同學舌戰群雄,堅決要把這事掰扯清楚”,知乎大V尼克六六在回答留學生問題時如是說。

在外國人眼中,中國學生不愛公共場合的激烈辯論,但對尼克六六而言,強大的自信和流利的口語讓他有舌戰群儒的勇氣。

作為知乎上求職、留學等話題的熱門答主,獲17萬關注、接近40萬點贊的他還有另一身份——英語KOL。

同是2016年進入知識付費賽道,尼克六六開出多門英語專項課,每節課不超過兩個小時,單節課收費不超過30元,最高一場收聽觀眾超過4萬。

“一種經驗,值得學習”,這是知乎網友對尼克六六口語課的評價。

和尼克六六一樣,英語是近年知識付費的重要門類,在2018喜馬拉雅123狂歡節銷量TOP10中,英語學習課獨占四席。

英語之外,職場經驗、時間管理也頗受歡迎,一方面滿足用戶對實用知識的需求,一方面滿足平臺碎片化授課需求。

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便于大V傳授“技巧”。

無論英語讀寫亦或個人管理,大V向用戶輸送一套美中不足的學習技能,加之趨向功利的思維套路,最終讓用戶樂于在實踐中落地。

以尼克六六的背單詞課為例,他教給用戶背誦套路,并且能重復快速使用,但最終能否修煉進階,還得看個人造化,技巧終歸是輔助手段。

可見,當理論教育在授人以漁,那知識付費則是授人以魚,后者顯然以功利心為導向。

但從用戶需求角度看,后者著實能釣上大魚,這也是大V們的垂直生存之道。

相信到2019年,在IP效應下,細分領域大V將更受歡迎,并能帶動付費平臺走向繁榮,當優質內容與平臺模式的雙輪引擎驅動后,攻占更多渠道便可水到渠成。

保鮮劑“內容生產者太需要一個可以為之服務的工具產品了。”

2018年盛夏的北京,一場發布會如期而至,臺上與會嘉賓不絕發出如上的感慨,他們是來自騰訊、網易或豆瓣等互聯網公司的“大咖”。

但他們并非發布會主角。

去年8月,成立600多天、鮮少露面的小鵝通為自己辦了一場發布會,在臺上,“主人公”鮑春健(小鵝通CEO)交出一份成績單。

同作為知識付費賽道跑手,小鵝通不生產內容,而生產服務能力。

不止小鵝通,千聊、新知榜也是知識付費服務商的佼佼者,他們面向B端,用戶所聽語音、使用的學習功能,背后都有服務商身影,在互聯網進入下半場,toB市場一片藍海的日子里,服務商們還能搏出更多商機。

服務與內容相輔相成,小鵝通們能過上好日子,與知識付費的前景不無關系。數據顯示,2018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達2.92億,兩年后,知識付費市場規模將達235億。

在知識付費大步向前時,2019年“小鵝通們”還會帶來更多驚喜。

同時,知識付費的新服務商也在新渠道中崛起。

“每一個努力的公眾號都應該有自己的小程序”,2018新榜大會上,穿著毛襯衫的王俊煜微笑說道。

作為應用商店豌豆莢的締造者,2016年被阿里收購后,王俊煜和他的團隊投身創業海,在APP市場飽和下,打造爆款并帶有生命力的APP難度極高。

不過,他們很快發現了小程序商機。

2016年9月,微信發布第一版小程序SDK,王俊煜帶團隊加班加點編寫代碼;到2017年1月微信小程序“開閘放水”,王俊煜的“輕芒雜志”作為首批小程序登臺唱戲。

以雜志命名,輕芒將公眾號閱讀功能搬上小程序,再通過清新的設計風格、云筆記式的“一起讀”等加分項,在內容這一細分領域建立自己的陣地。

不止是輕芒雜志,王俊煜和團隊也開出一條服務商的道路。

2017年出現的“輕芒小程序+”,作為內容服務小程序,輕芒也在走知識付費道路。

以公眾號“42章經”為例,作為VC投資內容的生產者,他們借輕芒開出了小程序“創投理想國”,打造1280元的付費社群,是為小程序知識付費的代表之一。

可見,隨著小程序在2019年進步中求崛起時,在微信流量護城河和支付渠道升級的雙輪驅動下,知識付費服務商還將在新渠道中繼續爆發,并在2019年點燃更多知識的火光。

不過,渠道只是這盤游戲的“最強輔助”,知識付費還要回歸內容為王的本質。

尾聲:裂縫中的光2018年過去了,知識付費沒有出現羅振宇口中的物種滅絕,用戶對知識的訴求依然強盛。

只不過,知識付費中所謂“知識”,本就與個人物質和修養提升高度相關,并直接對應實用主義,它確實存在被人詬病的“碎片化”、“功利化”等問題,但從用戶角度看,這并非錯誤。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互聯網用戶不但承受著現實生活的快節奏與高壓力,還要消費在線世界的海量資訊,如何找到最直接有效的內容成為一大難題。

這時,注重“經驗”與“思維”的知識付費或許能給出解決之道。

給用戶指出前路,盡管路上充斥著物質性,但他依然讓人們看到有序性的可能。

或許,從側面看,這也是用戶在“自我覺醒”。

到2019年,面對“覺醒中”的用戶,知識付費的玩家們還能有更多招式。

從平臺角度看,一二線城市用戶需要被“糾偏”,認清知識付費的合理之處,其本質是在為優質內容付費,同時,三四線城市的消費主力軍仍有待開發。

從生產者角度看,當平臺下沉時,泛文娛內容或許最具沖擊力,以更貼合小鎮青年口味的IP來爆破適合的內容,下沉市場仍有知識付費的機會。

從服務商角度看,小程序正在爆發,它將是APP之后移動互聯網的新發地,以內容為王的知識付費應該讓平臺和用戶發現這里的光。

最后,這些為知識買單的用戶,他們對好內容的訴求不曾改變,并渴望看到裂縫里的那束光。

標簽: 知識付費

上一篇:新零售,7-ELeven和沃爾瑪的供應鏈是如何煉成的?
下一篇:2019年春晚,這些高科技你注意到了嗎?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