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份,投資界爆出新聞,老牌投資機構IDG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中國分部聘請科幻小說家劉慈欣做為首席未來暢想官。
首席未來暢想官(Chief Imagination Officer),這是個啥職稱。
不論是投資界還是普通的吃瓜群眾,估計絕大多數人都把這事兒當成娛樂頭條,看后即忘。如果再告訴你,除了“未來暢想官”,劉慈欣還需要擔任IDG的“品牌大使”,一下子,你是不是更覺得這事兒開始不靠譜了,品牌,PR,搞噱頭,大公司一貫的作為。
這個社會有太多的真相,但因為總是被比真相多出數倍的假象和虛妄所遮蔽,所以大家干脆放棄了去發現真相的自覺性。有時候,收起偏見,去偽存真,或許可以收獲意想不到的新知。
這兩天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正在影院上映,劉慈欣是誰,本文再不能贅述了。
對于此次跟IDG的合作,劉慈欣看得坦誠、通透和深遠。
“科幻的未來不只是狹義上的文學,廣義上還包括科幻影視、藝術……甚至科幻可以作為一種思維方式滲透在各種文化中”。“我很期待此后能與IDG資本以及各行業的創業者們產生思想碰撞,從而幫助各方激發更大的想象力,我相信,中國科幻也將成為創新的重要思想來源之一。”
不管IDG和投行們怎么琢磨劉慈欣,劉老師說的這番話,我信了。因為在世界的其它地方,科幻早就已經成為創新的重要思想來源。
而劉老師以科幻小說家的身份與具體行業聯姻,在全球范圍內,特別是科技創新行業,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世界知名科技公司如英特爾和谷歌等等,也有幫助自己公司暢想未來的人物,他們叫做未來學家Futurist。
盡管對未來學家Futurist的人員構成有紛繁多樣的說法,但是他們的職能近似:
不論是關乎人類社會還是整個地球生命,去系統性得探索關于未來的預言和各種可能性,它們如何從現今浮現的,以及與未來的關系。
1. 未來學家 公司里的神秘人物與劉老師的另一個身份“品牌大使”不同,這些未來學家在這些科技公司擔任業務要職,親自參與科技創新,如雷.科茲維爾(RayKurzwei),擔任谷歌首席未來學家的同時是谷歌的工程總監Director of Engineering;英特爾的未來學家布萊恩.大衛.約翰遜(Brian DavidJohnson),同時也是英特爾的首席工程師Principal engineer。
能夠在谷歌這樣世界頂級科技公司擔任未來學家,協助探索公司和產品在未來的定位,主導技術和產品創新,其本身一定是科技大神級的人物。
谷歌的這位雷.科茲維爾可不得了,基本屬于天才型,科學全能型選手。從小愛讀科幻文學,8-10歲期間,讀完了科學幻想小說湯姆.斯威夫特(Tom Swift Jr.)系列全本。12歲就寫出了自己關于大腦皮層的理論文章,15歲就出了一套自己編的計算機程序。麻省理工的高才生,科學大獎的獲得者。出書,拍電影,搞紀錄片。
雷.科茲維爾( Ray Kurzwei)
科茲維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造詣極高。聽聽他寫的書的書名《智能機器時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這還是在1990年,他就開始梳理AI的歷史,預測AI發展的未來;延續這本書,早在1999年,他的計算機科學理論進一步進化,又寫了《精神機器時代》(The Age ofSpiritual Machines),從生物學和科技進化角度,重點闡述AI的發展以及未來計算機架構。
他的另外兩本書《奇點臨近 : 當計算機智能超越人類》(2005,The Singularity Is Near :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和《如何創造思維》(2012,Howto Create a Mind)里的科技發明和觀點,被認為已經改變了人類文明。他本人被媒體譽為繼愛迪生以來最偉大的發明家。
順帶說一句,《如何創造思維》,這本關于人工智能的論著咱們的劉慈欣老師也讀過,還曾經推薦大家也去閱讀。在這本書里,科茲維爾提出可放置在云端的“仿生大腦新皮質”這個概念,仿生大腦皮質可以與人機的完美結合,為人工智能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如何創造思維》(How to Create a Mind)封面
還沒完,為了近一步生動得傳達他的一些重大科技思想,最近科茲維爾又寫了一本真正意義上科幻小說《丹尼爾:超級女英雄編年史》(Danielle: Chronicles of aSuperheroine),講述一個小女孩兒用她的智能和先進的科技,解決人類面臨的巨大挑戰的故事。該書的硬皮版本將在2019年4月份在亞馬遜上開售。
《丹尼爾:超級女英雄編年史》(Danielle:Chronicles of a Superheroine)封面
2018年的TED大會上,科茲維爾說從1990年開始到現在,在自己對未來科技所做的近150項預測中,精準度可達到86%。
因為太過前瞻性,有很多人把科茲維爾的書當作科幻來看,在科茲維爾身上,科學和科幻的界限,已經不太分明。
他在1990年《智能機器時代》這本書里,預言電腦將在1998年戰勝棋王, 結果早在1997年的時候,電腦深藍果真戰勝象棋王,震驚世界。
如果早就知曉谷歌有這樣一位科學奇才坐陣科技研發,估計我們對后來谷歌的人工智能阿爾法狗擊敗人類圍棋世界冠軍,也不會反應太大了。對于科茲維爾,這只不過是他眾多預言中的一個,或者說這是他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進化理論所導向的必然結果。
好吧,現在告訴你,科茲維爾還預測2027年電腦將在智能上超過人腦;2045年“奇點”出現——“嚴格生物學意義上的”人類將不復存在。你信嗎?
這些觀點和預測,如果在好萊塢科幻電影里出現,你肯定當成娛樂。但從這位號稱預測精準度達到“86%”的未來科技預言家嘴里說出來,你是不是要掂量一下了。
但其實這些預測,已經在好萊塢科幻電影里不知出現過多少遍。電影甚至走得更遠。
科學預測和科學幻想的邊界,越來越模糊,并正在快速消解。它們之間的差異,也許只是邏輯的系統和嚴謹性,而它們之間神秘的共通性,就是想象力。
這就是谷歌的未來學家。科茲維爾把自己活成“終極思想機器”(福布斯雜志),他個人本身的經歷和成就似乎就已經充滿了科幻色彩。他活在當下,也活在自己構想的科技未來。他用自己的個人魅力和浩渺的科技幻想,系統化組織化得影響著谷歌的創新業務;著書立說,又潛移默化得沖擊整個行業的科技創新思潮。
大家會說,科茲維爾這個例子太過極端,讓人望塵莫及。這種人物幾十年出不了一個,大家都希望公司里能有這樣的人才,但科技公司千千萬萬,不夠分啊;沒有科茲維爾這樣的未來學家,難道科技公司就搞不了科技創新了?蘋果,微軟,特斯拉,亞馬遜,各個腦洞也都很大。這些公司的領袖和杰出員工,每個人其實都具備了未來學家的思維方式、眼光和智慧。
不論是科茲維爾的科學預測,還是其它科技創新人才個體的科技創新,他們在底層的邏輯思維模式上,會不會有什么規律和共通性?
有眾多文章已經揭示了科幻作品對這些科技巨頭和優秀工程師的個體成長,精神和想象力塑造的重要性,他們自己也都承認。但只是鼓勵科技創業者去讀科幻小說看科幻電影從中找靈感放飛想象,就能培養產出創新思維嗎。能,但也許并不完全是。
科學幻想和科技創新之間,一定不是簡單的復制和落地;單純的“想象力”有時候也只會淪為創新的借口和推辭。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像科茲維爾那樣的頂級科技預言家、發明家,但我們也許可以追蹤和模仿這類神人的思維軌跡。在各自的領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創新決策和創新產品。
2. 科幻原型 設計出一個未來“科幻”和“創新”不僅僅是結果,也是思維的過程。如果將構建科幻的思維模式套用到產品和服務的原型構建當中,那會產生什么結果呢。新名詞來了“科幻原型設計”。
“科幻原型設計” Sciencefiction prototyping (SFP)。維基百科中的解釋為:用科幻來描述和探索未來主義科技、以及促成這些科技的社會結構的內涵。
這個概念是被誰提起的呢?布萊恩.大衛.約翰遜(Brian DavidJohnson),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因特爾的那位未來學家。
布萊恩.大衛.約翰遜(Brian David Johnson)
芯片產品研發周期用時較長,2010年的時候,為了應對英特爾面臨的市場挑戰,如何在現在準確得預測7-10年之后人們對集成電路板會有什么樣的需求,約翰遜提出了“科幻原型設計”的概念。
約翰遜身為一代英特爾的未來學家和首席工程師,他的角色是要為未來的信息處理技術制定出一個可行性的愿景。他的工作被稱為“未來投射”,超出普通極客的理解范疇,整合了人類文化學,技術研究,數據,科幻文學來幫助公司獲知信息技術和用戶需求在未來世界(10-15年后)的走向。
約翰遜的父母一個搞工程一個搞IT,早在互聯網誕生之前,約翰遜從事交互電視的研發工作,那個時候他就研發出了可以讓觀眾在電視機屏上投票和買東西的技術。
約翰遜在人工智能、機器人和科幻原型設計領域一直都是先驅。他講述并撰寫了大量的關于未來科技的文章,論文和科幻短片和長篇小說。而且,和谷歌那位未來學家科茲維爾一樣,他也拍電影。
早在2013年,由他主導,受他寫的一系列科幻原型小故事的啟發,英特爾開啟了一個名為“21世紀機器人”項目。這款被植入了英特爾芯片的叫Jimmy的陪伴型機器人,具備高度開源、可定制化和可迭代的性能。這款小機器人說白了就是為了用來展示英特爾芯片的高性能。
約翰遜希望通過運用開放源碼模型來激發人們在機器人設計過程中的創造力,通過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機器人設計中來,機器人領域也許會取得迅速發展,同時這也會帶動諸如醫療保健、公共交通等領域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利。
機器人Jimmy
為了進一步鞏固推廣“科幻原型設計”理念,約翰遜在2000年初舉辦研討會,研討會上產出的科幻原型設計,還被投入研發和商用。英特爾公司還專門為此做了紀錄片,詳細闡述了“科幻原型設計”的方法論。
“科幻原型設計”的主要方法,其實就是為了某個明確意圖,在現有實踐的基礎上構想出科學幻想故事,科幻故事里描繪的內容可以做為產品原型,以該原型為藍本,人們可以探索更加廣闊的未來。
約翰遜多次強調,“科幻原型設計”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通過推演現存的實踐和理論,告訴大家未來應該是什么樣,去設計和革新未來。在接受福布斯雜志的采訪中,他堅定得說,自己不想成為那個武斷得說自己是正確的人,“我們的工作(科幻原型設計)就是讓它變的正確”。
與未來學家科學預測只局限在小范圍科技精英圈子不同,只要是遵循“科幻原型設計”的方法論,不論是科學家,工程師,商人,社會政治學家還是作家,電影導演,大家都可以去創造“科幻原型”science fiction prototypes' (SFPs)。
于是乎,在“科幻原型設計”理念的倡導下,大家躍躍欲試,真的出現了搞電影的為百年老車福特設計科幻未來這樣的經典案例。
3. 科幻原型設計 面向未來的新視野2002年,由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湯姆·克魯斯主演的好萊塢科幻電影《少數派報告》一經上映引起觀眾強烈反應。不是因為情節,甚至也不是因為主演,而是因為電影里展現的科幻世界,讓人神魂顛倒。一些觀察者認為,這部電影為科幻向真實科技的轉變搭建了橋梁,提供了通道。
電影《少數派報告》海報
電影《少數派報告》改編自1956年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短篇小說。預言型計算機、人類與機器連接、以屏幕為基礎的語音交互,迪克的作品啟迪了一代科學家和工程師對這種未來的深度思考。
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展示的科幻設計,人帶上手套在透明大屏上操控數據的場景,被認為是繼科幻作品《星際迷航》(Star Trek)以來最重要的虛構人機交互界面。
以至于蘋果手機的首席設計師之一巴斯.奧丁(Bas Ording)說,蘋果最初的觸控交互設計,直接的靈感來源就是電影《少數派報告》里展示的手勢控制操作系統。
電影里這些有關科幻場景的美譽,要歸功于幕后工作者電影《少數派報告》的制作設計師亞歷克斯.麥克唐維(Alex McDowell)。
亞歷克斯.麥克唐維在好萊塢電影工業赫赫有名。除了《少數派報告》,他經手設計的電影還有大衛·芬奇的高分電影《搏擊俱樂部》 Fight Club (1999),蒂姆·波頓導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廠 》Charlie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等等20多部好萊塢電影。就是這位被電影工業趨之若鶩的金牌制作人,2018年給福特汽車打造了一個面向未來的人、車、路城市幻想空間。
2018年CES大會上, 福特汽車提出“明天的城市”和“重拾街道”的理念,采用創新的移動出行技術,通過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車聯網等技術的應用,以更公平的方式分享街道和空間,為更多人提供城市生活的設施和便利。
福特想要通過發展智能汽車和聯網系統,回歸舊時“街道”對人和城市的意義,把資源還給人們,用科技塑造未來的城市交通空間。
福特汽車科幻原型設計概念圖 源自“實驗性設計”公司(Experimental.Design)網站
麥克唐維這樣描繪他的工作性質:“我們所做的與預測未來或者趨勢無關。我們是要去尋找,能夠在多方位恰當得反應每一個獨特世界的,閃爍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歷史性的弧光。”
麥克唐維自己的公司“實驗性設計”(Experimental.Design)的做法,跟科幻小說慣常的套路一樣,首先構建一個充滿豐富想像的世界,然后描繪這個世界的豐饒和危機,最后想辦法怎么修正(拯救)它。為客戶創造一個前瞻性的虛構世界,這個世界里一些新奇創意性的想法和專利IP可以供客戶近一步開發獲利。
延續2018年CES上的理念,2019年CES福特汽車將“重拾街道”理念近一步加深,展示了一套面向未來的、下一代蜂窩車聯網(C-V2X)通信技術,該技術能夠實現車輛之間的“互聯互通”,比如一輛實現了網聯化的警車,可以實時接入數據庫,節約了警察分析數據和信息的時間,這也是挽救生命的寶貴時間。
這些創新應用場景,目前還沒有大規模普及商用,靜下心來想想,如果將這些場景植入某個科幻電影,必定是渾然天成,毫無違和。
作為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客座藝術家,南加州大學媒體實驗室的主導,創辦“世界建構”學院(World Building Institute),麥克唐維在娛樂、商業、學術行業穿梭播種,與《少數派報告》、福特汽車、耐克、波音飛機這些勇于創新的企業一同探索發掘未來世界。
“我們先了解客戶的愿景、意圖或者他們想如何激進、猛烈得顛覆他們之前的模式。鼓勵每一個客戶用開放的心態面對重新建構世界過程中出現的可能性及出乎意料的結果。如果客戶覺得哪個幻想非常燃,那我們就保留那個幻想。”
像麥克唐維這樣的“實驗性設計”公司,還不止一家。
2012年阿里.波普爾(Ari Popper)創建了他的公司“科學未來”(SciFuture)。做市場調研工作的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上科幻寫作課的時候,突發靈感,覺得科幻小說可以用來幫助公司。波普爾是“科幻原型設計”理念的嚴格擁護者。
阿里.波普爾(Ari Popper)
他的公司“科學未來”旗下有200多名科幻小說寫作者和視覺專家,有新入行的,也有如劉宇昆這樣的雨果獎獲得者,世界頂級科幻小說大家。
劉宇昆,對,你沒有看錯,就是那個被愛稱為“小劉”,將“大劉”劉慈欣的《三體》翻譯成英文,推向世界并獲得“雨果獎”世界科幻小說最頂級獎項的劉宇昆。
通常的操作流程是,由客戶先定個主題,比如“FF(FaradayFuture)新物種的未來”,然后分派給30多個作者在此主題之上開始耕種,然后波普爾和公司會去從知識產權、故事的新奇度和技術層面審讀這些科幻故事(通常1000字左右)。然后從中挑出5個左右繼續打磨后,把這些精選的故事用圖文或者其它媒介提交給客戶。一旦客戶被某個故事里的科幻想法所打動,公司就幫助客戶制作出設計圖,有的甚至幫助客戶直接做出一個產品原型。
波普爾的公司用相似的方法為好時巧克力(“可食用3D打印機”)、福特(“車主的未來”)和VISA(“明日的交易”)提供了科幻原型設計。
4. 面對未來,你是哪種人?從創立“科幻原型設計”理念的約翰遜,到“實驗性設計”公司的創立者好萊塢制片麥克唐維,再到“科學未來”公司的創立者波普爾。在科幻正席卷全球的時代,這些公司發現了科幻在更廣泛行業里的應用和賣點。
麥克唐維驕傲得說,他們正試圖用某種不可思議的浮夸的方式改變世界;波普爾認為他們的業務所做的事情,是生動得運用科學幻想來解鎖創新。他們都對科幻原型設計這套方法論滿懷信心。
2018年Netflix13億美金的原創內容投資,有三分之一都投到了科幻題材內容的制作,因為科幻是這家世界流媒體巨頭最受觀眾歡迎的題材;全世界范圍內有關科幻的播客,圖書、網站和研討會也越來越多;而在中國,劉慈欣的科幻大獎小說《三體》和電影《流浪地球》正在點燃中國人對科幻的熱情。
但是,只有持續不斷的科學幻想和創新才可以幫助我們維持這份對人類未來和未知世界的熱情。劉慈欣只有一個。科幻小說家也只是一個小眾群體。而科幻也不僅僅是只服務于娛樂。
美國有個知名的學者說過,當談到未來的時候,其實有三種類型的人,
讓未來發生的人使未來發生的人還有那些好奇什么會發生的人準備好用科幻原型設計自己的未來了么?面對未來,你是哪種人?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