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商業零售被插上了“精準營銷”的翅膀 使機器“看”科學

發布時間:2019-03-04 16:39:19 來源:經濟觀察報 責任編輯:caobo

冼嘉琪李雪像往常一樣來到公司附近的商場里購物,她注意到,商場里入駐了一家新的服裝店,正是她常穿的品牌,在開業促銷的誘惑下,她不假思索走進新店,幾刻鐘后,李雪高興地結賬離去。她不知道,在她心滿意足離開的背后,是當下新零售的營銷結果。

大數據時代下,商業零售被插上了“精準營銷”的翅膀。

現今,商場的攝像頭功用早已不 止于防盜監控,在這些機器的后面,有多雙眼睛,它們透過攝像頭,觀察形形色色的來往行人,把他們的各種特征變成一個個數據,用來分析他們的消費需求,挖掘他們的商業價值。黃軒便是在背后觀察他們的其中一雙眼睛。

黃軒從事的專業是計算機視覺,這是一門研究如何使機器“看”的科學。更進一步地說,是指用攝影機和電腦代替人眼對目標進行識別、跟蹤和測量等機器視覺,并進一步做圖形處理,使電腦處理成為更適合人眼觀察或傳送給儀器檢測的圖像。

2009年,黃軒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完成本碩學習后,選擇了去美國一家企業做圖像算法工程師,兩年的工作經歷讓他萌生進一步深造的想法,他決定去人工智能相關學科研究出色的愛丁堡大學進修計算機視覺博士。“當時國外的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學科研究發展比國內要領先,我比較看好人工智能這個行業的前景,所以想要到國外去看一看。”黃軒說。

在黃軒讀博期間,國內的人工智能也開始在復蘇蓬勃發展。互聯網推動了人工智能不斷創新和實用,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的興起帶來了人工智能的爆發。人工智能作為一項基礎技術,滲透至各行各業,并助力傳統行業實現跨越式升級,提升行業效率,正在逐步成為掀起互聯網顛覆性浪潮的新引擎。

政策加持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人工智能首次被作為其主要的十一項行動之一。意見明確提出,依托互聯網平臺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創新服務,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突破,促進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終端、智能汽車、機器人等領域的推廣應用;要進一步推進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處理、生物特征識別、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決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

2016年,人工智能上升至國家戰略地位,相關政策也進入了爆發期。

2016年,“人工智能”概念進入“十三五”重大工程;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國務院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進入十九大報告,發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2018年,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宣布成立國家人工智能標準化總體組、專家咨詢組,人工智能再次被寫入政府報告……

隨著進入國家頂層設計層面,人工智能呈現出“全面開花”的盛況。一方面,全球互聯網科技企業紛紛加入布局人工智能領域,提前“圈地”者更是已經開始獲得了豐厚的營收;另一方面,基礎研究的進步使得人工智能的商業化得到了很好的支撐,眾多人工智能創業公司涌現。

正是因為看到國內良好的人工智能發展氛圍,2018年2月,黃軒決定辭掉了在美國的工作,回國加入到云天勵飛,一家專注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初創公司,研究服飾識別、商品識別等技術。

“比如說,一個人穿著什么樣的衣服,衣服是什么品牌、款式、潮流、顏色,包括戴不戴眼鏡,年齡,性別等,這些都幫助機器去做對這個人的描述,對這個人的理解,然后機器可以把一個人的外在特征與商業價值連接起來。” 黃軒說,“比如一個人帶著小孩,機器就會知道推薦母嬰用品、兒童教育類商品。”

黃軒的日常工作,除了領導團隊開發前沿的人工智能產品外,是向計算機里敲入一行行的代碼,這些代碼構成一個個模型,模型通過學習各種各樣的數據,形成和人一樣的判斷力和分辨力,這樣一來,計算機就可以理解它“看到”的東西是怎么一回事,能有什么用。這一過程,稱作算法的成功實現。換言之,算法成功實現一次,如同人做了一遍認知或思考。

算法相當于機器的思維力,黃軒便是賦予機器思維力的人。“讓機器能夠像人一樣用眼睛去看世界,去理解這個世界。”黃軒進一步對記者表示,“其實我們就在解決一個問題。希望在這波人工智能浪潮里,實現用機器去理解人,用機器去理解在商場里的人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他們需要什么。”

技術革新

三個月前,李雪換了新的智能手機,“聽說這款手機人臉識別更快更好!”她說。2019年,使用3D傳感器的攝像頭正在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

在進入消費級領域之前,人臉識別技術的落地應用已經在安防領域打開了廣闊市場,機場、高鐵站、火車站、通關口岸紛紛進駐人臉識別閘機,與此同時,安防與數字金融領域安全上的嚴格也對人臉識別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攝像頭的傳感器也從2D向3D升級。

“一般的傳感器攝像頭獲取到的信息還是二維的,我們要把二維的照片還原成三維場景結構,這里面用到的基本原理其實和我們人眼還是很相近的。人眼看一個場景是,左眼看一處,右眼看一處,由于看的主體距離不一樣,所以左右眼接收回來的場景信息是有時差的,就是說你左眼看到的東西畫一張圖,右眼也畫一張圖,這兩張圖片它是不一樣的。然后我們大腦會利用這些時差去把場景的三維計算出來。”徐玉華向記者介紹,“但是計算機沒人腦這么聰明,它獲取了照片以后,需要運行一套立體匹配的算法,或者叫圖像匹配的算法,找到圖像各處的對應點,計算出距離,然后再根據一些幾何的結構知識,才可以完成一個三維場景的重建。”

在黃軒跳槽回國同期,徐玉華從部隊退役加入了以在人工智能行業三維視覺見長的奧比中光。“奧比中光的創始人在我服役期間與我相識,希望我加入,我挺看好這個行業和這家公司,便來了。”徐玉華說。在此之前,他在火箭軍部隊里做著圖像測量與視覺導航相關的工程師工作,已經積累了不少3D視覺和計算機視覺方面的經驗。

“人臉識別用2D的傳感器它也能做,但很有可能拿一張照片來識別也能蒙混過關,所以防偽就很差了。所以我們做的東西是要恢復人臉的三維形貌,不僅有二維信息,還有我們三維的形貌,對于三維的信息做識別,做分割,會更迅速識別也更可靠。”徐玉華說。

徐玉華除了日常的寫代碼工作,還與組內同事做相關的技術研究。“其實像人工智能的話,它各種技術的更新換代還是蠻快的,所以科技公司的研發是很重要。我們現在一邊在做3D傳感器去開拓市場,一方面我們也在研發這個領域最先進的最可能技術,更好的新的實踐方式。”

行業“期中考”

為了更好的實現人工智能的廣闊應用前景,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各類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更好的成長,從2017年開始,政策的重點已經從人工智能技術轉向技術和產業的融合,特別是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

2019年,整個人工智能行業將面臨“期中考”,業界對人工智能的要求不再是訴諸理想,而是要規模化落地。

而科研成果緊緊圍繞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才會形成科技創新和產業應用相互促進的良好發展局面。奧比中光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我們選擇做消費級的3D傳感器,一方面是看到了市場有這樣一個需求,二是在國內來說,在技術上有這樣的一片空缺,然后才去做這方面的研發。”

從2018年兩會的發言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產業的融合將是未來的重點,包括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等官方部門和百度、騰訊、聯想等民間代表,均提出了人工智能+產業、人工智能+交通、人工智能+零售......

黃軒認為,他現在的工作便是屬于人工智能賦能零售業的體現:“機器的判斷都會反饋給商家,讓商家知道,經過或者進入過他店里的消費者都有什么樣的喜好和消費能力,讓商家能夠做出更精準的營銷投放,更精準的營銷投放帶來的便是營業額的增加。”

黃軒說:“現在做的事情跟以前做學術是非常不一樣的,做學術可能只是追求在一個圈上有一個小突破,像是在整個人類的知識圖庫里添磚加瓦;而在商業上,是要實現從產品到研發,系統開發,軟件工程等整個閉環,要實現最終的商業價值,要連接用戶的。人工智能要落地,說的是產品能實現某一部分有市場的價值。”

標簽:

上一篇:CVPR出了篇滿分論文 用人話為機器人導航
下一篇:谷歌將替代大腦?大腦植入技術將改變人工智能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