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醫院利用“5G+AI”指導多家醫院開展遠程微創介入手術 蔡敏婕 攝
中新網廣州5月24日電 (蔡敏婕 余廣彪)利用AI完成術前消融手術計劃書,運用3D打印技術將數字化信息轉變為現實,最終通過5G技術直播平臺遠程指導多家醫院進行微創介入手術。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24日首次開展“5G+AI”跨網段遠程微創介入“一對多”指導手術,為遠程手術的規范化以及指導提供解決方案。
根據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提供的數據,目前,肝癌在中國的發病率約占全球一半以上,并且大約85%的患者發現肝癌時,已經失去了外科手術、肝移植等根治的機會。
而肝癌微創介入治療則是這些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其對患者損傷小,可以重復進行手術,讓肝癌在微創治療手段的管理下逐漸成為了“慢性病”。此外,相比于外科手術而言,肝癌微創介入治療更容易實現數字化以及規范化,手術遠程指導的意義更大。
以往,傳統的遠程網絡直播會診經常遇到畫面不清晰,直播延遲等問題,這些所謂的“小誤差”很可能給手術帶來致命性的差錯,對于醫生或是患者而言都是極大的隱患。而5G時代的高通量數據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些技術問題。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院長孫穎稱,本次5G遠程會診,該中心通過組建涵蓋腫瘤微創介入科、肝臟外科、影像科等多學科診療模式專家團隊,利用AI人工智能技術、3D打印技術及5G技術直播平臺,在線遠程珠海市人民醫院、北京大學深圳醫院以及高州市人民醫院的粒子、射頻消融以及微波消融手術。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副院長劉卓煒介紹,由于粒子與消融手術的關鍵點在于手術針的進針布局以及消融條件,利用5G高通量特點,介入專家則能夠在幾秒內接收外院患者的術前、術中以及術后CT掃描圖像,并快速進行進針規化以及消融條件設置,實時指導外院醫生進行消融針的入路及布局。同時,介入專家也能對消融治療過程進行實時監測,減少患者消融并發癥的發生。
“通過5G直播,能夠讓其他醫院的醫生能‘身臨其境’學習到這種先進的手術模式,解除地方醫院硬件上的限制。”劉卓煒稱,“5G+AI”的遠程指導模式不再需要該中心的醫生多次往返地方醫院,節省中途交通的時間,有利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