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看機器人,要突破‘機器人就是馬達齒輪加上控制’的概念。”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教授、《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期刊主編楊廣中,在8月21日于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接受澎湃新聞等媒體采訪時表示,機器人本身就是一個大交叉領域,是一個綜合性工程,包括硬件、軟件、交互等等。
《科學機器人》是《科學》(Science)雜志旗下一本年輕的期刊,創刊于2016年12月。楊廣中表示,這本期刊強調Science for Robotics,即用基礎科學支撐今后機器人的發展;以及Robotics for Science,通過機器人推動人類的基礎研究。
“如今很多材料有驅動的作用,和傳感的作用,并且今后會引入計算的作用。對機器人今后的發展都有借鑒意義。”楊廣中表示,大家想到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場景就是生產線,這些都是重復的勞動,這些功能都是編程完了以后,在特定的場景完成特定的功能,機器人機械制造,完成很多小企業和大企業的工作。就像教徒弟一樣,人類教給機器人原理性和理論。但在精準性等方面,需要徒弟自己去學習。現在工業場景中應用的越來越多,不可能完成這么多的編程,今后的機器人是能夠自學習的,能夠在演示當中學習,而不需要用編程去做。
楊廣中認為,目前機器人領域的四個核心科學包括新材料和制造、仿生和共融、能量傳輸和獲取,以及集群機器人,即通過有效的合作完全一些復雜的動態。核心以外就是智能化,即在未知環境下進行自主導航,人工智能、人機交互、機器人倫理和保密。
2018年8月16日,北京,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德國機器人公司Festo集團推出的仿生狐蝠閃耀全場。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提到仿生機器人,費斯托等公司連續兩屆在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仿生蝙蝠和仿生魚,讓不少觀眾嘖嘖稱奇。但這些成果真正落地應用似乎還有一段距離。楊廣中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目前這類機器人尚只能進行功能演示,在實用方面還有一些困難。除了在材料柔性上的突破,從現實角度如果要做一個機器人集群,機器人能夠不帶電池,從環境當中獲取能量,在能量獲取方面,都有很多非常以及意義的深度的研究。這也是怎么樣把機器人推向一個更新的產業,不是用傳統的工業革命時馬達、齒輪的概念。
在材料方面,楊廣中介紹,現在的機器人越做越小,對材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從毫米到微米再到納米級,也就是微納米機器人,目前還主要局限于實驗室角度的概念級別。這是因為微納米機器人有不同的驅動方式,可以用雙氧水等化學物質,也可以通過磁場、聲波、超聲,甚至生物載體(Biological Host),即用無害細菌作為載體把藥物帶到病灶,進一步把微納米機器人用到和臨床相近的角度,實現在治療當中將藥物通過微納米機器人打入病灶。
倫理始終伴隨著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楊廣中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現在很多公開報道中的問題,包括所謂的“機器人道德”或者“機器人歧視”,都是由于機器人本身受其算法局限,而不是機器人有自己的意識。不應該把一些設計上有局限的機器人產生的問題,認為是通用的機器人道德問題或種族歧視,比如造了一個很簡單的機器人,它突然不工作或者走著走著撞墻了,不能說這個機器人有脾氣,而是它沒有這個功能,魯棒性(robust)沒有達到。
“在討論倫理的時候,要去關注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注重可解釋性,是不是因為在訓練的時候,數據樣本庫本身發生了問題,比如說設計的時候,訓練樣本都是黃皮膚的人。這是換一種算法的問題,而不是機器人有意識的產生的問題。技術的缺陷和有意識的問題是不一樣的。”楊廣中表示。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