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點,小張起床,站在浴室的智能體重秤上,面前的“魔鏡”便顯示出了體重、血壓健康信息,待洗漱完畢,天氣和交通狀況便呈現在眼前。早餐后,小張穿上通過工業互聯網技術定制的羽絨服出門了,在5G信號覆蓋的地鐵上,不知不覺間就到達了今天他的第一個目的地:政務辦事大廳,由于已經提前預約,事情迅速就辦妥了,并沒有耽誤太多工作時間。小張一回到公司,便遇到了一個突發情況:公司的內部數據被攻擊了。幸而,在智慧預警系統的及時預警和幫助下,一切不過是兵來將擋……
“小張”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在智慧城市體系發展下,人們充滿“智慧”的生活卻是真真切切的,變化正在發生。
生活更“智慧”:
你甚至可以定制醬油口味
南沙港船只穿梭,貨柜來來往往。很少人會想到,貨運大船能夠順暢運行,船上無數的小小“標識”功勞大大。船上的每一條焊縫都可以通過一個“碼”進行標注,識別出這條焊縫經過誰操作、操作的時間地點、具體做了什么操作。以往,船上的機器壞了,需要去聯系工程人員到現場保修,有了標注以后,疊加5G技術,就可以遠程VR維修。
廣州智慧城市研究院專家萬功偉說,工業互聯網標識實現從生產到消費者的全程標識,各種定制化生產成為可能。消費者把定制信息發到工廠,可以定制獨一件的服裝、首飾,乃至一瓶完全符合你口味的醬油。“以往,從生產到批發到零售有很多環節,等于n個信息孤島,‘一物一碼’則打破了孤島。”萬功偉說。
而當貨物生產完畢后,物流也在變得更“聰明”。例如,蘇寧去年針對大件物流進行了智能化升級,其數字孿生系統讓倉庫進出貨效能整體提升30%。通過大數據分析、精細分類和調倉優化,即便是銷量爆發性強、管理難度較大的黑電板塊,進出貨效能也提升了約20%。
還有一些智慧設施在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在廣電運通智慧城市展廳中,記者留意到“智慧燈桿”。之所以敢稱“智慧”,是因為它除了照明,還能發出各種信息。例如,當有車在智慧燈桿附近的禁停區域違停,燈桿便會發出警示;當智慧燈桿附近的井蓋打開,液晶屏會以標紅信息和警示聲提醒附近行人;燈桿還能對“水浸街”進行警示,當路面水位超過一定高度,智慧燈桿會監測到,并第一時間發出預警;甚至有機會在未來成為5G基站的載體。燈桿“智慧”的秘密是集成的多個攝像頭和傳感器,讓燈桿不僅“看得見”“看得遠”,而且“看得清”“看得懂”。
“定位”更智慧:
商業前景非常龐大
廣州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山大學教授胡建國認為,物聯網是智慧城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可以解決人與物和環境的聯系,“例如便捷查詢快遞、地圖軟件應用等”,胡建國說,“物聯網加強人與物、人與環境的實時聯系,產生大量數據,有助解決數據孤島的難題。”
物聯網發展離不開“定位”,北斗在這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特別是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去年7月31日正式開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去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世界5G大會上就曾透露,“北斗三號“自開通以來運行平穩,在全球范圍內定位精度優于10米,測速精度優于0.2米/秒,授時精度優于20納秒,亞太地區性能更優,實際上測試的結果基本上在5米左右。更重要的是,如今北斗三號的核心器部件國產化已達到100%,北斗已形成了完整產業鏈,基礎產品已經實現了自主可控,22納米的芯片產品已經進入了量產,性能指標跟國際主流產品相當。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李德紘也對5G技術賦能與定位技術融合有很高的期待。他認為,5G技術可以在軌道交通的應用場景中更好地實現室內導航、換乘指引、車廂分流以及客流分析等。“從大數據能清晰地看到,人們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的,在5G技術與北斗技術的賦能下,我們有望實現精準的室內定位,可以說室內的場景在未來具有非常龐大的商業前景。”李德紘說。
觀點
智慧城市技術
改變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
智慧城市技術的發展,甚至已經影響到一個地區的文化。胡建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到,數字廣東的建設,使政府辦事的流程更加科學合理,進一步減少人為干預的因素,同時也讓一般市民和行政管理部門都可以有了更好的時間規劃,“這有助于打破過往‘熟人社會’里辦事就要找關系的不良風氣”,胡建國說,“行政管理部門有了標準化流程,工作更高效、更規范。”
廣州智慧城市發展是國內“一陣”
廣州在智慧城市發展方面全國領先,這是多位專家的共同評價。“廣州在全國500多個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中,絕對是‘第一陣容’。”萬功偉說。胡建國認為,廣州是智慧城市發展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信息化基礎好,是全省乃至全國互聯網出口的重要節點。
在廣州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專家的觀點有具象的體現。“沉浸式”4D影院、廣州版“清明上河圖”、6D“穿越”短片、VR體驗……“智慧”貫穿于廣州總體規劃、城市設計、綜合交通和市政設施等各方面展示中。
智慧城市的經濟基礎是數字經濟產業。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廣州分院去年11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報告(2020年)》,2019年廣州市的數字經濟規模超過萬億元。
大灣區城市之間,城市治理場景和技術的互補
中山大學深圳校區建立以來,校區的師生一度受困于“公交線路繞、候車時間無保障”“打車太貴”“摩的不安全”等出行難題。日前,一個小程序就部分解決了他們的困擾。中山大學智能工程學院、深圳市交通運輸局、深圳巴士集團及相關科技公司共同研發了“逸行穿梭”小程序。師生只要在這個小程序上簡單操作,就可以預約從深圳校區到周邊地鐵站和高鐵站的公共交通服務。
廣州和深圳是廣東省內數字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個城市,如“逸行穿梭”那樣的智慧城市服務未來也許會越來越常見。雙城之間如何取長補短呢?
胡建國認為,在廣深科創走廊的協調下,廣州和深圳發達的信息技術產業和科研能力完全可以優勢互補。
萬功偉提出,廣州歷史悠久,在城市管理運行,特別是老城區的網格管理體現出“老廣智慧”,教育、醫療等城市管理應用場景豐富是廣州的優勢。廣州和深圳在城市管理方面會遇到類似的問題,只是“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兩個城市的智慧信息技術都需要在民生應用場景中落實,因此在取長補短方面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文/圖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鐘達文、周偉力
標簽: 智慧城市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