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理解未來》首期科學講座開講:AI+蛋白質結構預測

發布時間:2022-04-26 13:28:04 來源:中國科學報 責任編輯:caobo

4月21日,2022《理解未來》首期科學講座——“AI+蛋白質結構和功能預測”在全網線上開講。

在主題演講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高文指出,為了讓AI為科學問題服務,首先要打造先進自主的云態智能算力平臺,支持大規模開源、開放和模型共享。作為鵬城實驗室(又稱深圳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主任,他介紹,鵬城云腦 II 已建設成為首個國產自主的 E 級 AI 算力平臺,并形成了自主AI基礎軟件棧、AI 算法流水線,高性能并行計算等一系列支撐架構。

而在AI賦能生命健康領域,鵬城實驗室正在開展建設的鵬城·扁鵲大模型通過依托鵬城云腦大裝置構建橫跨基因和表型的多模態知識圖譜、預訓練模型和高精度生理生化仿真模型等,通過對人體生命組學大數據進行數據感知融合分析建模,最終服務生命健康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推動健康醫療。

美國芝加哥豐田計算技術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許錦波則展示了通過使用人工智能,顛覆蛋白質結構預測,改變分子生物學研究范式的突破。

他指出,蛋白質是由20種天然氨基酸組成,通過原子間相互作用形成穩定的三維構象。過去,科學家通過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冷凍電鏡等實驗技術測定原子的三維坐標,存在耗時長、花費高、無法保證100%成功的問題。且傳統的結構預測方法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成功率很低。而深度學習技術可以從同家族蛋白的演化關系中學習并預測殘基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蛋白質結構預測領域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在前瞻對話環節,嘉賓們圍繞“AI for Science及AI+生命科學的未來十年”“AI+生命科學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何促進交叉學科的融合發展”以及“產業角度的應用路徑和價值”等議題展開對話。

《理解未來》科學講座是未來論壇面向公眾開放的科學公益講座,目前已成功舉辦70余場,超過140位科學家參與其中。2022《理解未來》科學講座聚焦“AI+生命科學”,由未來論壇理事、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領銜策劃,邀請人工智能、計算機領域以及蛋白質結構預測、分子力學等生命科學領域的科學家擔任主講及對話嘉賓,分享前沿科學突破,激發科學創新思維。(作者:李晨陽 )

標簽: 線上開講 理解未來 蛋白質結構預測 人工智能

上一篇:科學家開發遠程機器人系統 遠程協助血管內介入治療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