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孫悟空神通廣大,皮衣制作技術卻停留在石器時代

發布時間:2022-04-25 16:33:05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館 責任編輯:caobo

陳 巍

《西游記》借師徒四人跋山涉水取經故事,諷喻世情,流露出許多古人的科學智慧。

小皮匠悟空

在第十四回里,唐僧剛救出被壓的大圣,那猴“赤淋淋跪下”拜師,一直過了兩界山還是“赤條條”的。這時忽然遇見一只猛虎,當時老虎還不是一級保護動物,悟空看到它活力滿滿,仿佛看到一件會跑的大衣,歡喜地只說老虎是給他送衣服來的。照頭一棒把虎頭打得稀爛。

這時,悟空發揮了他的皮匠技藝,作者記述甚為詳細:好猴王,把毫毛拔下一根,吹口仙氣,叫:“變!”變作一把牛耳尖刀,從那虎腹上挑開皮,往下一剝,剝下個囫圇皮來,剁去了爪甲,割下頭來,割個四四方方一塊虎皮,提起來,量了一量道:“闊了些兒,一幅可作兩幅?!蹦眠^刀來,又裁為兩幅。

悟空暫且揪條葛藤,把虎皮束在腰間,說到了人家再借針線縫好。天晚投宿陳家莊,悟空自己借了針線,套上師父的舊直裰后,把虎皮“聯接一處,打一個馬面樣的折子”,勒了藤條再去向師父展示。86版電視劇為表現師父慈愛的一面,把針線活轉給師父做。

悟空動作嫻熟麻利,對材料用量盡在掌握。他對裁縫手藝并非完全外行?!榜R面”源于宋代,是《西游記》成書的明代流行的服飾樣式,大致是正面平齊、兩邊有褶。

在荒郊野嶺,悟空也只能因陋就簡,沒有針線也就罷了,還省略了皮革加工的所有流程,拿塊生皮就一裹了事。作為一只猴、人和神仙的復合體,悟空的皮衣制作技術究竟處于什么水平呢?

皮衣的起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慣于打斗的悟空變出來的工具很稱手,牛耳尖刀刀刃鋒利,刀尖向后彎曲,適合挑剜。不過畢竟他的制作條件太簡陋了,故其工藝也大概與石器時代水平相當。

人類的祖先力量弱小,最早只能跟在其它野獸后面,撿剩下的骨頭吃。只有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后,才會出現加工完整獸皮的技術。有一種叫體虱的寄生蟲必須附著于衣服的縫隙中,故它們的存在也可作為人類穿著衣服的佐證。根據考古遺址里發現的衣虱痕跡,最早的衣服大約出現在距今17萬年前。

2021年9月美國學者哈利特(E.Hallett)發表的一篇文章顯示,在摩洛哥大西洋沿岸的“走私者”(Contrebandiers)洞穴里,發現了一些用鯨魚和海豚牙齒制成的鏟形工具,它們制作的年代為距今12萬年至9萬年間。這類工具很適合在加工毛皮的過程中刮削掉其內部的結締組織,同時又避免刺穿毛皮表面。在贊比亞和南非等地的考古和探險筆記里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工具。

這個洞穴里還發現了沙狐、金豺和野貓等動物骨骼,在它們的橈骨、尺骨、脛骨和下頜骨碎片上可觀察到切割的痕跡。這些痕跡透露著原始人類剝取獵物皮毛的過程。他們先在動物前肢和后肢上做最初的切口,從而在四肢骨骼上留下刻痕。獵物皮毛與爪子分離后,被整體拉向頭部,為了最終將皮毛從動物的頭部分離出來,人們在動物唇部附近做切口,這使下頜骨上出現切痕。由于資源寶貴,原始人處理起獵物來,個個都堪稱精明的經濟學家。相比起他們,由于打死老虎太容易,悟空就顯得太浪費了。

除前面所說的刮削器外,原始人還需要用石刀來裁剪毛皮。

動物皮毛很柔韌,想把它們切開,必須有邊緣鋒利、耐用的刀片。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采用棱柱形石葉技術,打出的工具可以把肉類、木料以及皮料切成各種幾何形狀,從而滿足制作服裝要求的精細度。在中國,這套技術始見于距今4萬年至3萬年前,并隨著人們向東北遷移,一直跨越白令海峽的路橋傳播到北美。

在西伯利亞曾發現了一些舊石器時代用猛犸象牙做成的小雕像。在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這些小雕像上殘存的描繪帽子、皮衣、鞋子、裝飾品甚至背包線條的痕跡。這些服飾與今天生活在東北亞的伊捷爾緬人、科里亞克人等民族的穿戴仍很接近。這些民族服飾除精心剪裁的毛皮外,串珠、刺繡圖案等也非常顯眼。

從生皮到熟革

當生產條件改進后,僅用孫悟空在野外處理虎皮的手段就不夠了。為讓皮毛變得更加耐用而不易降解腐爛,需要用各種方法來把它鞣制成皮革。鞣皮可以使用含鞣酸的植物、動物脂肪以及明礬等礦物,這些技術路徑的發源時間無法考證,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等地最早形成手工業體系。中國的制革工藝相傳出現于黃帝時代,到商代有了初具規模的制革業。直到現代,在寒冷的格陵蘭和阿拉斯加等地居住的因紐特人,傳統上仍翻滾拍打并用尿液浸泡海豹皮,后用牙齒咀嚼,待其柔軟再用脂肪來鞣制。

在《西游記》成書的明朝,制革技術又發展得怎么樣呢?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對其記載比較詳細。他介紹了“東北三寶”之一貂皮大衣的來歷,稱六十多張貂皮才能連綴成一件大衣,當時售價五十多兩銀子,約相當于今天的兩三萬元錢。

書里還介紹了貴族穿的羔羊皮、窮人穿的老羊皮、做鞋襪的麂子皮、價格低賤的豬狗皮、特供皇帝穿的金絲猴皮、猞猁皮,以及“殺生盈萬,乃得一裘”的天鵝絨等。孫悟空獲得的虎皮,被認為擁有最美麗的花紋,適合威武將軍穿用,顯然這也很符合悟空的特點。

《天工開物》還記述了皮革生產的具體工藝:“麂皮去毛,硝熟為襖褲”。所謂“硝熟”,指的是用芒硝(主要成分為硫酸鈉)和面粉來鞣制加工皮革的方法。這種“硝面法”當時已沿用數千年。《西游記》第四十二回里,孫悟空與觀音乘蓮花渡海時,擔心跌下水去,“濕了虎皮裙,走了硝,天冷怎穿”?這是因為芒硝易溶于水,虎皮裙浸水后,芒硝溶解流失,皮革會恢復成生皮的硬態,難以再使用。可見取經路上幾番寒暑,悟空不知何時把虎皮裙做了改進,而且對這件衣裳還挺愛惜。

悟空殺虎取皮時,唐僧剛結識好斗嗜殺的悟空,為維持取經事業,只能默許他的殘忍行為。作為現代人,我們應該認識到穿在身上的動物皮毛背后,是萬物生靈的巨大痛苦。為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應盡量避免購買皮草制品。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文來自:科技日報數字報

標簽: 舊石器時代 天工開物 石器時代 動物皮毛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