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12家國產毫米波雷達創業公司圍攻國際巨頭!

發布時間:2018-11-06 11:40:02 來源:車東西 責任編輯:caobo

最近兩周,自動駕駛的進展讓行業振奮。

谷歌宣布開始L4級無人車商業化試運營,原本似乎遙不可及的無人駕駛就在眼前,眾多自動駕駛從業者紛紛在朋友圈轉發。

而L2級自動駕駛(ADAS)今年在國產車型上開始普及,已經有六款自主車型用上了L2的功能。

而在自動駕駛帶來的顛覆性機遇下,一批國產傳感器初創公司,也迎來了新的希望。三四年前,大量國產毫米波雷達創業公司在國外雷達芯片開放的關口成立,潛伏研發數年。如今,他們在自動駕駛的助力下,試圖從不同角度挑戰掌握了毫米波雷達市場的國外巨頭們。

12家國產毫米波雷達創業公司,正在成為撬動這個產值百億傳統市場的不可忽視的力量。

一、四大派別 十余玩家涌入毫米波雷達創業毫米波雷達,如今車輛輔助駕駛/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傳感器,通過發射波長為毫米級的電磁波探測物體。早年雷達一直用于軍事領域,而從本世紀開始,毫米波雷達開始大規模用于汽車工業,幫助車輛實現輔助駕駛功能。

其中,24Ghz頻段毫米波雷達可實現BSD盲區監測、變道輔助、后向碰撞預警和自動泊車等功能;77Ghz頻段毫米波雷達則有更高的分辨率和探測距離,可用于實現自動緊急制動、自適應巡航等更高級的輔助駕駛功能。

此前,毫米波雷達的核心部件——傳感器芯片一直掌握在國外半導體巨頭手中,尤其是更高級的77Ghz芯片,基本對國內禁運。一眾汽車行業Tier-1巨頭把持了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奧托立夫、博世、大陸、德爾福,有”ABCD”之稱,不過海拉與天合汽車(已被采埃孚收購)、電裝等也占有相當比例的份額。

而在2015年,芯片禁運逐漸放開,國產毫米波雷達最大的瓶頸解除,一大批國產毫米波雷達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基本都在2015年前后成立。這一領域成立過數十家公司,其中,仍然有十余家創企保持著活躍。

院所派;海歸派;大企業出身派;實業派。另外還有一個特例,華人海外創業派。

根據不同的出身,車東西將這些創企大致分為4個派別:

1、院所派

所謂院所派,就是從高校、科研院所中走出來的毫米波雷達創業者們。

其中,行易道的CEO趙捷在中科院電子所工作十余年,研發了兩代軍用毫米波雷達,曾經獲得過工信部國防科技進步獎。在此前的職業生涯中,趙捷主攻合成孔徑雷達(SAR),14年創辦行易道后,她也將這一技術作為行易道的重要實力,研發了車用79Ghz SAR雷達,目前已經在實驗中。

▲圖左為行易道CEO趙捷

而木牛科技的CEO王宗博與CTO冀連營,則分別是美國堪薩斯大學冰川遙感研究中心研究員與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員。因為兩位創始人的出身,木牛科技分別在美國與中國都有研發中心,研發人員則主要來自兩位創始人所在的院校。

另一家由汽車電子老兵施雪松主導創辦的隼眼科技,依托的則是東南大學毫米波雷達國家重點實驗室。不過后來施雪松前往斑馬網絡任職,隼眼科技的進展也受到了影響。

2、海歸派

海歸派,顧名思義是從國外掌握了毫米波雷達先進技術后歸國創業的專家們。

此前,毫米波雷達的技術與商業中心都在歐洲,因此海歸派主要也是從歐洲特別是德國歸來。

比如,蘇州豪米波雷達的董事長白杰、總工程師黃李波,都有在德國大陸集團工作的經驗,而大陸是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中與博世齊名的兩強。

智波科技的CEO劉天一、袁帥,也是從德國歸來。

拿到過北汽融資的森思泰克,其創始人秦屹歸國前則是在英國有多年的毫米波雷達研發經驗。

這些歸國人才在海外不受技術禁運的限制,在國外積累了相關研發經驗后,也促成了一批創企的誕生。

3、大企業出身派

大企業出身派,則是從與毫米波雷達高度相關的大公司中走出創業。

創辦安智杰的孫浩、張勇,是聯發科大陸公司的早期員工,而聯發科本身也在開拓車載毫米波雷達的芯片市場。

安智汽車的CEO郭健,此前任職于博世底盤控制系統中國區,負責駕駛員輔助系統雷達傳感器的“上車工作”,參與了國內第一批自主車型應用毫米波雷達的工作。

▲安智汽車CEO郭健

湖南納雷科技的CEO周坤明,出身于華為IT,與毫米波雷達工作一樣,都是與電磁波打交道。2014年周坤明出任納雷科技CEO,幫助納雷成為國內較早出貨24Ghz毫米波雷達的企業之一。

4、實業派

此外,還有一批汽車電子行業出身的企業,也在毫米波雷達的創業浪潮中涌入。

卓泰達電子此前的主業是車載OBD、車聯網行業,在看見毫米波雷達的機會后,卓泰達電子也與軍工背景的外部團隊合作,打造24Ghz與77Ghz的毫米波雷達。

承泰科技此前的主業則是通訊,CEO陳承文帶隊研發了WLAN綜測儀,對通信的理解也有助于毫米波雷達的研發。

最后,車東西還單獨摘出來一家嚴格來說不算國內創企的毫米波雷達創業公司——傲酷(oculii),但這家公司是由華人在海外創辦。其創始人洪瑯在美國萊特州立大學執教授課近30年,領導過大量雷達系統的開發研究。

在2014年,洪瑯主導成立了傲酷,劍指4D雷達——這類雷達能夠輸出XYZ三維坐標信息與速度信息,比傳統雷達的二維坐標+速度信息多了一維。傲酷與中國千絲萬縷的關系還包括,前高德副總裁郄建軍擔任其CMO,聯想集團下的聯想之星,也投資了這家公司。

總地來看,由于毫米波雷達較高的技術壁壘,其創業團隊普遍呈現出高知背景,創始人不是實驗室研究員,就是在相關行業(汽車電子、通信)浸淫多年的老江湖;同時,由于雷達技術軍轉民的特性,軍工研發背景的人才在這一領域也別具優勢。

二、 國產毫米波雷達的三大機會上文已經提到,傳統的毫米波雷達市場被國外Tier-1巨頭牢牢掌握在手中,行業格局相對穩固,初創公司原本毫無冒頭的機會。

但近些年風云變幻的汽車電子行業,出現了三波風向,為國產毫米波雷達的崛起提供了絕佳的助攻。它們分別是:政策環境的轉變;產業需求的成熟;技術形態的進化。

首先在政策環境上

,上文已經提及,由于毫米波雷達涉及軍事需求,此前在關鍵器件尤其是60Ghz的毫米波雷達芯片上一直遭到國外禁運。但在國內軍工攻克了相關技術后,禁運變得不再有意義。自2014、2015年,高端的77Ghz毫米波雷達芯片對國內逐漸放開,國內科研院所首先拿到,這也是科研院所在毫米波雷達創業中發揮巨大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在產業需求上

,技術禁運只是解除了國產毫米波雷達在產業鏈上游的困難,讓創業者們瘋狂涌入的,是國內ADAS領域對毫米波雷達日益增長的需求。

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5年-2018年,國內毫米波雷達市場規模從18億增長到41億。這背后,一方面是國內汽車行業競爭日趨激烈,輔助駕駛功能成為車型的重要賣點,尤其是自主品牌,往往會采用更高級的輔助駕駛功能來形成“越級配置”;另一方面,C-NCAP將AEB功能作為安全評測加分項目,更是激發了對77Ghz毫米波雷達的“剛需”。

▲全球毫米波雷達增長預測

同時,高等級自動駕駛在近兩年迎來繁榮的創業浪潮,而L3級以上自動駕駛至少需要一枚毫米波雷達作為傳感器冗余,在自動駕駛汽車逐漸走入量產的趨勢下,毫米波雷達更加成為一塊人人覬覦的肥肉。

而在技術形態上

,新技術的出現,永遠是顛覆傳統的利器。具體來說,毫米波雷達創業公司在兩大技術上能夠找到突破點:

其一,毫米波芯片材料上,鍺化硅正在向更加便宜、產品體積更小、功耗更低的CMOS轉變。

比如,安智科技就找到了聯發科,在79Ghz雷達上選用聯發科提供的CMOS芯片,先行在泊車等應用上試水。

木牛科技的77Ghz毫米波雷達,也使用了CMOS技術。

其二,毫米波雷達主流頻率,正在從24Ghz向77Ghz乃至更高的77-81Ghz轉變,高頻率毫米波雷達可用的帶寬更高,最多能達到5G,由此帶來是毫米波雷達更高的探測分辨率、輸出更清晰的圖像,這將更好地契合高級自動駕駛的需求。

行易道便是看準了79Ghz技術的機會,結合趙捷此前研發SAR雷達的經驗,推出79Ghz SAR雷達,裝載在車身側面,能夠隨車輛運動輸出兩旁的高清晰圖像。目前行易道的79Ghz SAR雷達,已經迭代到了第二代,正在進一步測試中。

▲行易道SAR雷達

而海外創業的傲酷,則瞄準了4D雷達——這類雷達能夠輸出XYZ三維坐標信息與速度信息,比傳統雷達的二維坐標+速度信息多了一維。并且,傲酷通過虛擬天線的方式,能夠將其77Ghz毫米波雷達的點云數做到,傲酷的目標是,用其4D雷達替代低線束激光雷達。

三、國產毫米波雷達的兩大利器:成本與靈活然而,盡管三大風向的轉變給國產毫米波雷達創業公司帶來了巨大的前景,Tier-1對毫米波雷達行業的控制能力仍然十分強制。通過輸出一整套輔助駕駛/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形式,Tier-1能夠幫下游的整車廠省去大量的精力。

大多數毫米波雷達創企,也不單單只是要做一個毫米波雷達生產商,而是希望通過手中的毫米波雷達技術,成為車廠的直接供應商。比如行易道、森思泰克、安智等公司,都選擇自研ADAS方案,并且都獲得了來自車企的定點。

他們的首要打法是,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創企的訂單,往往來自自主車企。自主車企對成本的控制,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安智汽車CEO郭健曾告訴車東西,他們能在實現國外毫米波雷達95%功能的情況下,僅僅花費一半的成本。

而一些企業,則選擇先在成本控制不敏感的后裝市場上證明自己,比如蘇州豪米波、木牛科技,在后裝市場上有千臺至萬臺不等的份額。在后裝市場上獲得認同后,他們也更加順利地打入車廠的供應鏈。

連以技術作為賣點的傲酷,其實走的也是一條成本替代路線——其4D毫米波雷達在與激光雷達效果近似的情況下,成本將比后者低得多。

不過,雷達巨頭們也在開始反擊。眼下,便宜的毫米波雷達價格已經低至一百美金。大公司有規模的量產優勢,如果發力在價格上進一步壓制,國內的初創公司在尚未完全進入量產階段時,將遭遇不小的困難。

這時,國內初創公司的另一大優勢便體現出來——靈活性。一方面,初創公司罕有傳統業務的包袱,可以直接投入到最新的技術研發中,往往能開辟最前沿的道路和技術成果;另一方面,在十分講究本地化的中國市場,國外巨頭們受制于龐大的體量和漫長的決策流程,不能服務好每個自主車企。

身段更低的創業公司,對車企的需求會更及時地響應。也是這個原因,已經與國外巨頭合作多年的自主車企們才會將訂單交給國內的初創,甚至還為了應用國內毫米波雷達初創的方案,而與強勢的博世談判,要求后者開放ESP車身控制權限。

結語:國產毫米波雷達的饕餮時代市場上有句俗語,凡是中國公司進入的領域,產品都會變成白菜價。

這句話原本對技術壁壘高企的毫米波雷達并不成立,然而,在自動駕駛需求興盛、產業技術風險陡然變化之時,國內的毫米波雷達初創公司已經隱隱有改寫行業格局的苗頭。

一方面,高技術毫米波雷達方向上國內創企越來越活躍;另外一方面,在普通的毫米波雷達尤其是24Ghz毫米波雷達上,國內創企已經先打開了一部分市場,依靠自主車企的支持,向巨頭們發起挑戰。

而在關鍵的毫米波雷達芯片上,國內的意行半導體已經在24Ghz芯片上先行取得突破。

一場國內毫米波創企的盛宴,正在不動聲色地開啟。

標簽: 毫米波雷達 國際巨頭

上一篇:IBM印度公司設計“沃森求職者助理”解決招聘難題
下一篇:日企開發人工智能AI防止ATM匯款受騙新功能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