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組織的“黑稿”陸續出現攻擊平臺,又一企業對此發聲。大病籌款平臺水滴籌稱,遭遇“類似大量制造虛假消息和惡意營銷的網絡攻擊行為”,并列舉了一系列疑似通過洗稿、改換標題字眼等方式在各種營銷號、自媒體賬號定期投放的文章,這些文章背后的賬號數量多而分散,文章內容和風格幾乎一致,存在明顯組織化操控、規?;僮鞯暮圹E。針對網友提出的大眾籌平臺的“流量之爭”,“公益變生意”的質疑聲,水滴籌在聲明中再次表示自身“并非慈善公益組織”。
向網絡謠言開戰 回應稱“并非慈善公益組織”
水滴籌表示,“這一系列人為制造的關于水滴籌的謠言,試圖通過操控輿論、混淆視聽的方式詆毀水滴籌平臺的聲譽,這么做的后果將是損害整個大病救助行業的有序發展,不利于弱勢群體及時求助,不利于凈化網絡環境。”
水滴籌在聲明中回應了幾點公眾普遍關注的問題,如水滴籌并非慈善公益組織;自上線以來從未向用戶收取費用,在相當長時間里以救助金的方式幫用戶承擔了第三方支付渠道手續費;已與平安銀行簽署了專項資金管理協議,籌款資金直接進入該專管戶,和平臺自有資金隔離,專門管理、專項使用等等。
據悉,水滴籌自2016年7月上線。截至2020年7月中旬,已成功為經濟困難的大病患者籌得超過320億元的醫療救助款,超過3.2億愛心人士支持了平臺的救助項目,共計產生10億人次的愛心贈與行為。其中,水滴籌已額外向籌款用戶補貼超過1.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水滴籌在聲明中再次提及“并非慈善公益組織”。實際上,近年來水滴籌和輕松籌等大病眾籌平臺正在淡化自身的“慈善”色彩。在內部郵件中,水滴籌稱線下服務嚴禁混淆使用“志愿者”名稱,應稱“籌款顧問”。
水滴公司創始人沈鵬曾在微博中表示:“公眾對于水滴公司以及水滴籌還是有些誤解,有些網友把水滴籌理解成了慈善公益組織,其實水滴籌的核心本質是一個免費的互聯網個人大病求助工具。”
本端記者此前曾報道,病籌款平臺多數分為三個業務板塊:籌款、互助和保險,商業模式就是通過幫助患者籌款以獲取流量,繼而引流至他們的互助業務,再進一步引流至保險業務,以此向保險公司收取傭金。如何爭取到更多患者便成為了關鍵,為此各大平臺招聘了大量的“籌款顧問”。
有業界人士評論稱,放任這種惡性競爭,大病眾籌這一互聯網新生業態只會消耗更多捐助者的信任。
“黑稿”成不正當競爭“黑武器”
水滴籌此次發布的聲明,再次爆出行業亂象——“黑稿”。根據公開報道,騰訊、阿里、小米、美團等企業均曾披露遭遇“黑稿”攻擊。
例如在6月,某自媒體通過各大平臺刊登了一則《致歉說明》,承認其在“阿里蔣凡事件”中虛構編造了70余篇黑稿進行全網推送,閱讀量過億;“阿里員工招小三”的傳聞同樣也迎來反轉,作者在知乎上發布道歉聲明,表示該貼內容系虛構編造。
近年來,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崛起,極大豐富了公眾獲取資訊的內容和渠道。但與此同時,一些帶有不良商業目的的企業和個人卻打著“自媒體”的旗號,通過撰寫黑稿、發布網絡謠言、雇傭水軍,達到抹黑競爭對手和商業詆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了一條黑色產業鏈,使很多公司深受其害,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及品牌聲譽和消費者的知情權。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在《網絡“黑稿”何時休(網上中國)》中評論,在企業競爭中,利用抹黑對手的“黑稿”進行商業詆毀,是近年來新出現的互聯網亂象之一。“黑稿”泛濫,正在成為不正當競爭的“黑武器”。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潘福達
標簽: 水滴籌回應傳聞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