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新資訊:封面評論|手機不在身邊不踏實,“主體與工具”的邊界加速模糊

發布時間:2023-04-06 19:42:56 來源: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caobo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蔣璟璟

如今,不管忙不忙,人們都把手機當作“貼身隨從”帶在身邊,確保每時每刻都能被“召喚”。手機不在身邊,不少人會明顯缺乏安全感。近日,相關機構對200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89.2%的受訪者感嘆自己經常不由自主地看手機。如果手機不在身邊,89.2%的受訪者會感到不踏實。過度依賴手機,64.9%的受訪者感到難以集中精力,效率低下。(中國青年報)

時至今日,智能手機之于現代個體,早已超越了工具論的范疇,而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肉身的延伸,象征了一種主體性的共存共生?!叭藱C分離”的焦慮越發強烈,其實正是肇始于此。在人與手機客觀上“融為一體”的前提下,“分離”似乎反倒成了一種“非常態”,自然會引發不適之感。

手機等智能終端,如此顯著地拓展了人類在生物體層面的官能。久而久之,我們已經習慣了把手機作為一種背景性支撐。在自我能力評價、職場工作分擔、社會角色扮演等方方面面,手機都是被默認的存在?!叭绻謾C不在身邊,89.2%的受訪者會感到不踏實?!边@固然有手機成癮因素的影響,但更重要的,還是因為手機如此之深地嵌入了現代生活的幾乎所有場景,片刻少不了、離不開。

作為強大的生產工具,智能手機在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近年來也激起了越來越多的反思。這是因為,在很多時候,主體與工具的邊界,加速模糊。到底是人類支配手機,還是“手機支配人類”,竟然成了一個真正需要正視的命題。離開了手機,“個體”的完整性、自適性似乎就無從談起了,這一客觀現狀,對人類中心主義以及人格尊嚴,構成了隱秘的挑戰。

“過度依賴手機,64.9%的受訪者感到難以集中精力,效率低下”,這其實很好理解。在很多時候,我們已經不是在使用手機,而是下意識被手機所牽引。手機及其內在生態,定義了我們的信息流、議程、興趣、品位乃至所有的一切,在這種“無限化的場域”內,荒蕪感滋長,注意力成為一種稀缺的要素資源,被覬覦、被圍獵。

智能手機一度被標榜為填滿碎片時間,而從實踐反饋看,其切割時間使之支離破碎的能量,更是讓人瞠目結舌。事已至此,糾結于如何“放下手機”并無太多意義,唯一應該去嘗試的,只是在主體論與工具論層面,守住最后的分界。

標簽: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