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著龐大的臨床醫師和臨床資源,高水平醫學研究卻仍舊顯著不足。”在日前召開的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王辰院士指出,醫學科技直接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從學術文化、機構體系、資金資源、國際環境“四個核心要素”出發,營造國家醫學科技創新生態。
(資料圖)
當前,在醫學科技進步的同時不乏“表演性研究”,科研論文被撤稿情況仍時有發生……這些醫學科技創新領域的問題在會上引發熱烈討論,對此,多位院士專家倡議,構建醫學科技良好創新生態,共同推動醫學科技創新的高質量發展。
完善機制體制,直面人民健康,挖掘臨床中的原創問題
我國的臨床研究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住院日為例,我國臨床資源規模約為每年20億日,這一資源約為其他國家的數倍,但產出的醫學研究成果卻與臨床資源體量不匹配。數據顯示,美國醫療機構在醫學四大期刊上的發文約為5000篇,而我國醫療機構同一時期的發文僅為300余篇。
“臨床研究遠遠不夠。”王辰指出,醫生作為擔負著為人類進行知識創造責任的知識分子,應積極進行醫學研究,通過醫學研究產出確能改善醫學實踐的成果。數據顯示,我國醫師數量約為430萬人,美國醫師數量約為120萬人,然而我國每百萬人臨床研究數僅為2.4,美國每百萬人的臨床研究數為27。
“醫學研究要以臨床為導向,醫學科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其主要任務是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王辰強調,要注重培養臨床與轉化醫學創新生態系統,培養臨床醫學創新生態系統,在論文數量總體提升的同時達到改善百姓診療水平的目標,改變臨床指南主要基于歐美人群臨床研究數據制定的狀況,改變因藥物臨床試驗開展不足延緩國產創新藥研發進程的狀況。
與會專家建議,從增加投入、激勵機制、分工協作等方面,構建更好的醫學研究生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劉德培表示,當前我國正走出一些新型研發機構,以優質的研究生態助力產學研用的協同發展,如中科院深圳先進研究院、西湖實驗室等。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深圳醫學科學院(籌)院長顏寧也表示,新組建的機構將在選題設置、資金投入方面助力醫院醫師與實驗室合作開展研究。
開展“代表作”評價,讓人才主動“謀創新”
“SCI論文數和影響因子評價體系催生一些短平快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學敏坦言,“如果學術評價過分強調論文數量、影響因子、成果獎勵等‘形式’,將使得科研者無需真正創新,也能獲得看似‘豐厚’的科研成績。”
“有些研究者進行所謂的套路化研究,從文獻里面找到一個問題順延著做,這是非常保險的,但卻難以真正創新。”顏寧表示,真正的創新源頭要從臨床、從自然界中尋找。
人才是創新的主體。人才如何看待創新、從事創新決定了醫學科技創新的走向。與會專家認為,要激勵科研人員主動“謀創新”,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是創新生態中的核心問題。
那么,如何評才能評出創新人才的真本領呢?張學敏說,科研成果是否創新取決于三點,一是發現了什么,二有什么意義,三是真實可靠性。基于此,應以體現原始創新、重大發現、重大戰略需求的“代表作”來評價科研人員,鼓勵“十年磨一劍”解決真問題的創新研究。“盡管此類研究風險大、但只有更多的科技人員愿意去從事更有風險的探索,從零到一的原始創新才有希望。”張學敏說。
隨著“破四唯”工作的開展、科技創新理念的深入人心,醫學學術氛圍正發生著明顯的轉變。“當前重點醫院的研究人員對于原創性臨床藥物研究的態度已經改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蔣建東表示,過去醫生一般愿意開展國外研發藥物的臨床試驗,照著規范推進即可,現在很多臨床醫生愿意開展國產原創藥的臨床研究,因為很多環節需要從頭創新,更能體現學術能力。
(圖片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提供)
(責任編輯:韓夢晨)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