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弄新瓦 老樹著春花
——蘇州城市更新三策之二:老建筑翻新的辯證思維
(相關資料圖)
近日,姑蘇區平江街道顧家花園13號的古宅修繕工程已進入尾聲,正式對外招商。
作為著名物理學家蘇肇冰的故居,顧家花園13號是典型的民國花園洋房建筑,于2003年被列為蘇州市控保建筑。走進顧家花園13號,映入眼簾的是一幢兩層高的民國風洋樓,面闊三間,有著青磚外墻和四向坡屋頂。目前,已有多家機構對該宅的更新利用表示出濃厚興趣。最新數據顯示,蘇州古城盤活利用的中張家巷29號、秦宅、潔園等8處古建老宅,去年累計產生1.89億元稅收,其中不乏單體稅收過億元的宅子。
城市更新,是最近政府聚焦、資本著力、百姓叫好、民間熱議的民生實事工程。“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加快推進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舊小區、老舊廠區、老舊街區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區功能,推進老舊樓宇改造,積極擴建新建停車場、充電樁。今年伊始,蘇州市住建部門便連續發布《蘇州市城市更新社區設計師服務制度(試行)》《蘇州市城市更新技術導則》《蘇州市城市微更新建設指引》《蘇州市城市更新體檢評估指導手冊(試行)》等文件,進一步凝聚各方力量,用“繡花”功夫推動有機更新,共同塑造蘇式生活典范。
“目前城市發展已經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并重,從關注‘有沒有’轉向聚焦‘好不好’。”蘇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過去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城市開發建設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城市更新成為城市“騰籠換鳥”的重要路徑。
2022年9月,江蘇省發布了全省城市更新試點首批項目名單,蘇州10個項目入選,包括蘇州市平江片區古建老宅活化利用、蘇州市古城32號街坊保護更新等項目。其中,既有老舊民居改造更新,也有產業用地效率提升;既有對歷史遺跡的保護利用,也有對城市空間的綜合改善。
外貌要有修舊如舊的美感,內部要有現代生活的舒適,利用起來要有周到齊備的功能——蘇州“城市更新觀”飽含樸素而深刻的辯證法。
老宅子有新使命
作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蘇州的古建老宅資源非同一般,是2500多年歷史的饋贈,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就在今年3月,顧廷龍故居活化利用正式啟動,這意味著這座承載著濃厚江南書香氣息的老宅即將開啟新征程,成為一個集美術館、藝術眾創空間于一體的全新藝術基地。顧廷龍故居地處十梓街116號,民國4年(1915年)為顧廷龍之祖父顧祖慶購得。故居承載輝煌的歷史,完好保留著清代“四朝元老”潘世恩題寫的磚雕門樓。目前,文化龍頭企業泰豐文化有限公司入駐顧廷龍故居,為這處老宅注入新時代的文化氣息。“泰豐文化將利用自身行業優勢,傳承、活化并舉,依托顧廷龍故居整體打造一個全新藝術基地。”泰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婷介紹,這一項目將通過藝術展覽、藝術交流、講座、研討會、產業孵化基地、顧氏陳列館等方式將老宅“活化”,為提升蘇州文化軟實力作出貢獻。
古建老宅是古城的一張名片,也是展示江南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業內人士認為,活化利用是公認的最難闖的關卡。如今,古城區的鈕家巷董氏義莊、方宅項目以及顧家花園13號等正在開展對外招商工作。一處處古建老宅被激活,也為古城高質量發展打開新的發展空間,成為古城實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探索。如今,越來越多的古建老宅得以重新修繕,迎接“新使命”。
老街坊有新生活
“要讓古宅活起來。”在古城區,充滿煙火氣的地方并不少,32號街坊就是其一。
32號街坊位于古城西側,東至養育巷,南至道前街,西至學士街,北至干將西路。既是古城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蘇州橫向中軸線上的重要節點。近年來32號街坊的更新改造,就是蘇州聚焦古城保護更新領域、高效推進片區保護更新實施的一次具體實踐。
記者走進姑蘇區32號街坊,從明清時期的建筑布局,再到民國的住宅院落,不同時代的歷史在這里交相輝映,展現著姑蘇人家的生活氣息。從啟動街坊鄰里適度搬遷、動態調整,到文控保單位修繕后啟動活化再利用,姑蘇區32號街坊——這個蘇州古城內的老舊小區改造試點項目如今已經初具未來古城蘇式生活體驗街區的相貌。
65歲的任阿姨是32號街坊的老居民,過去40多年,老人一大家子和十七八戶人家都擠在一個院落,“這個房子太老了,有100多年了,我們之前都以為很難修好,周圍擁擠凌亂的生活環境也很難改變。”如今街道兩旁的外立面進行了重新修繕,居民老宅的門頭則進行了仿古復原,不時還有老居民在改造后的室外活動區下棋談天,好不愜意。此外,這里還貼心地定期為居民提供理發、縫補、體檢、健康咨詢、心理疏導等便民服務,大大便利了街坊鄰居們的生活。
從項目實施至今,32號街坊已基本完成老舊小區一期及零星樓環境改善提升、傳統民居環境改善提升、街巷綜合整治等項目,并完成了富郎中巷30號等多個項目的改造施工。通過開展片區保護更新研究,創新探索在古城保護更新地塊中形成一套涉及保護主體、實施內容、資金投入、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老廠房有新活力
在眾多城市更新項目中,同樣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有蘇州高新區的和楓科創園和姑蘇區的藍·芳華文化創意園。2022年11月,蘇州在城市更新方面有兩項經驗獲得住建部認可推廣,入選了全國可復制經驗做法清單。一個是探索老菜場更新的“市集模式”,另一個便是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城市更新。作為后者的代表,和楓科創園和藍·芳華文化創意園通過引入城市“合伙人”機制,成功撬動市場主體參與。
“現在這里有美麗的濱水空間和綠化景觀,已經是高新區有代表性的風景水岸公園式園區。”談到和楓科創園,楓橋街道工作人員展示出了兩張前后對比圖片,讓人十分驚嘆:改造前的和楓科創園共有15幢建筑物,主要以裝修、物流、小微生產企業為主,形態較差、效益偏低。原產權人通過自主更新的方式讓這里煥然一新,由蘇州新區楓橋民營科技園有限公司出資,通過提高容積率,增加產業載體,并對物業進行自持出租或分割銷售來回籠資金。更新后的和楓科創園建有6幢高層研發中心、1幢展示中心和1幢商業服務中心,產業定位更加明晰,將著力打造為高水平的研發型產業園區,由單一的制造業更新為工業、研發、商業服務等復合功能的新型開放式產業園區,使得這個“載體新星”在高新區冉冉升起。
“隨手一拍,都是一張時尚大片!”前來打卡的幾位年輕人這樣評價藍·芳華文化創意園,這里儼然已是姑蘇區的網紅打卡點。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里原為金塔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始于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老廠,關停后原廠區內建筑一直處于閑置和低效利用狀態。經過改造,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一座集體育、休閑、購物于一體的運動主題產業園,一經開園就受到市民和游客青睞。據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相關政策支持下,藍·芳華文化創意園引進社會力量江蘇藍園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對整個片區進行系統全面的綜合整治和改造提升,成為姑蘇區舊工業文明成功轉型的典范,實現了歷史建筑保護、文化產業發展和城市生活環境提升的有機結合。創意園常年保持95%以上的企業入駐率,入駐企業包括蘇影堂文化傳播公司、三兩聲文化傳播公司、五星影業公司、正杰影視文化傳媒公司、四時豐年等多家行業知名企業。
老菜場有新網紅
相比之下,同樣受到肯定和推廣的“市集模式”則更有人間煙火味。
“吃飯買菜這件小事也可以很有文化。”在雙塔市集逛了一圈的兩位蘇州大學大二女生這樣感慨,這里除了因為人氣太火爆而到處排長隊,別的樣樣都很好,充滿新意和滿足感。
雙塔市集本是蘇州古城區的一個老舊菜市場,如今成為蘇州第一家按照“市集模式”完成更新的菜市場,被打造成為集菜場、當地美食、文創等于一體的文化市集綜合體,成了一個吸引各個年齡層的蘇式生活體驗館,重現原汁原味的蘇式市井小食風味。環境雖然煥然一新,但菜場里的攤主還是那些熟悉的老面孔,來買菜的也大多是往來了十幾年的老顧客。范阿姨在雙塔菜場里賣油面筋塞肉、大小餛飩、蛋餃和百葉包肉已經有十幾年了,讓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她包小餛飩時飛快的手速。她回憶,曾經,年輕人很少愿意踏入菜場,誰能想到如今的菜場會對年輕人有這么大的吸引力。
雙塔市集在堅守傳統的同時,用好新事物新元素,煥發出新活力,既滿足了周邊居民多元化的生活需求,更吸引了年輕客群的來訪甚至回流,以全新的方式傳承了蘇州文化和姑蘇生活方式。“農貿市場的不少建筑都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承載了許多人的青春記憶,有的還帶有江南建筑風格。如果直接拆除,就拆掉了一代人的記憶。”蘇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堅持保護性更新,下好‘繡花’功夫,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據介紹,蘇州的“匯鄰市集”包括雙塔、養蠶里、金獅和南環4個市集,由商業管理公司向產權人承租后,統一負責市集內部裝修、設施設備維護、消防改造、軟裝設計、智慧系統和后期運營等工作,再以房屋租賃形式出租給經營戶。改造后,老菜場成為環境優美的文創特色市集,華麗轉身為極具煙火氣的城市會客廳。目前全市已有280家菜市場完成更新改造,平均每家日客流量超過4000人次,不少網紅菜市場還成為外來游客的打卡地。
實施城市更新的對象主要是已建成地區,由于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地區的建成現狀不同,相比外延式增長的新區建設,更新涉及到的百姓利益、產權關系等都更多元,因此更需要探索與創新。蘇州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城市更新是個內涵豐富又與所有市民息息相關的重大課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城市更新工作的破題有許多途徑,但答案是唯一的,就是“人民幸福”。
標簽:
新聞排行
圖文播報
科普信息網 - 科普類網站
聯系郵箱:85 572 98@qq.com 備案號: 粵ICP備18023326號-39
版權所有:科普信息網 www.www44bkbkcom.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網版權所有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