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信息網

今日熱搜:如何評價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魚》?

發布時間:2023-05-29 16:43:19 來源:segelas 責任編輯:caobo

非常簡單地談幾句,針對該作反映出的電影創作與社會現象的問題。

這部作品是當今世界電影大環境的一個典型標志:對主流價值觀在不顧客觀情況下的強行貼合。

首先,這不尊重電影創作。對于原作,基礎性設定的大改是對其的某種輕視。而對于電影本身,未修改的部分與大改的部分過于強行的結合,也必然導致表達效果的嚴重不足。二者往往產生沖突,既削弱了原作內容,也掣肘于電影改編想傳達的“主流價值觀”,讓前者被犧牲,讓后者不足以提供說服力。


【資料圖】

如此一來,無論電影想表達什么,它顯然都不能表達得很好。

這也引出了第二點“不尊重”,即對“主流價值觀”的不尊重。與其強行將它塞進一個并不合適的大框架之中,從而造成說服力欠奉,還不如在完全原創的空地上從零開始,打造出完美契合主題的表意系統,至少也應該選取真正適合的原作。

顯然,強行植入主流價值觀的“改編”,其實并沒有重視其價值觀的傳達效果,創作者自己對它似乎并沒有抱有太堅實的信念。他們在做的似乎只是“完成任務”,做出一種“我們很重視”的姿態。一方面,選擇最經典的原作,讓這等級別的作品成為價值觀的宣傳載體,足見“重視”。另一方面,則是無視契合度的“全部植入”,讓該價值觀幾乎成為電影這一藝術形式在可行主題范圍里的唯一,足見“重視”。

于是,電影質量如何,電影表達的價值觀主題說服力如何,似乎就都無所謂了,有所謂的只是“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價值觀基本概念朗誦。做個樣子應付就行,而非去考慮能否真的引起重視和信服,而后者恰恰才是拍攝價值觀傳達之作品的應有意義---不僅是給人擺出來,更應該說服他。

事實上,這兩點也是相輔相成的。電影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即是“表達”的水準,而“主流價值觀”正是“表達”的對象。因此,當你不尊重電影的時候,必然意味著你對價值觀---是否有力,是否深刻,是否擴大群眾影響力--的不尊重。你并不想為了它的發展真去做點什么,只想做出姿態,佯裝在乎,看上去更像是單純的避免輿論口伐。

甚至對電影評論家而言,帶有相應價值觀的作品都不能被判定為“不夠好”,自己隨之被剝奪了對電影進行藝術水準判斷的權利,讓位于“價值觀”本身的存在與否---有了它,作品就只能是好的。立場先行,“電影”退讓。

電影人的失格,“價值觀傳達者”的失格,其實是統一的。于作品本身而言也是一樣,一部不好的電影必然有著一個失敗的價值觀內核,這其實是所有真正信仰其思想的人群應該抵制的東西,它扭曲、輕浮,甚至丑化了價值觀,讓它不僅不能服人,反而可能導致被反感甚至被否定。

例如漫威對《雷神4》的處理,強行拿出一個段落來講述石頭人(少數種族)以其無性別生理(同性與跨性別)進行的做愛(多重性取向),與整部作品毫無關聯,其表達也受制于超短的篇幅而停留在“直給概念”,將所有需要提及的價值觀打包奉上,隨后就回歸原片再不提及。這樣的純粹“完成任務”,于電影和價值觀,都沒有任何的積極意義。

然而,在現實的很多時候,似乎秉持著“過度也要傳播”的理念,價值觀的信仰人群反而會促成這種作品的出現,認為“不管講的好不好,能不能講好,反正通通都要講”。這個人群的所求,其實也只是全社會的一個“姿態”。在一定程度上,也正是這樣的過度式理念,導致了電影人必須不考慮契合度地強行上價值觀。

于是,至少在電影范疇里,怪異的現象就出現了:每個人都在佯裝在乎,但每個人其實都不在乎。整個電影行業,以及價值觀對象人群,甚至整個社會,似乎都在進行著一場“擺出姿態”的集體表演。

《小美人魚》正是又一個典型。演員的長相絕不應該被攻擊,那只是脫離電影范疇的單純人身攻擊。反映相關價值觀的創作本身也不應該成為某種原罪,因為電影是創作者表達的媒介,而創作者當然可以表達任何思想。唯一的問題在于,這個思想,這個演員,與這個故事并不契合,反而只會讓故事顯得違和感嚴重,于價值觀也只會起到讓人反感的負作用。不要改編安徒生的童話,而是原創一個奇幻故事,一切自然就回歸正常了。

只有當電影回到單純的電影時,電影藝術的水準與價值觀傳播的影響力才會真正好轉。因為這意味著,對價值觀“無視效果的過度強調”已經結束,電影人不再被綁架上價值觀的戰車,被迫用一切創作去承擔其傳播職責,而價值觀核心人群也恢復了客觀適度的健康心態。

電影好了,社會也就正常了,真正對社會有意義的價值觀也就落地了。

標簽:

上一篇:“老板”急招燒飯阿姨,反問她“借”6000元?
下一篇:最后一頁

新聞排行